发布时间:2024-12-24 13:27:45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网 大同5月29日电 题:山西浑源:解码文化基因 激活发展动能
作者 吴琼 杨静
北岳恒山、悬空古寺,让世界为之赞叹;人种天养、道地黄芪,让中华瑰宝源远流长。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发展动能。
走进浑源黄芪文化园,厚重的中药文化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吴琼摄千年芪乡领悟黄芪文化
浑源县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是“正北芪”原产地,黄芪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黄芪种植的记载。2023年5月,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成功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走进浑源黄芪文化园,厚重的中药文化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入口处,“金井玉栏菊花芯,皮松肉紧气药王”,一张完整的黄芪植株图呈现眼前。黄芪博物馆内,展台上的文献将浑源黄芪的前世今生、药食价值、涉芪古方等清晰标示,循着这些记载,一幅恒山芪农培植、刨挖、加工黄芪的图景徐徐展现。
近年来,浑源县持续推出创新举措,推动黄芪产业发展。出台黄芪种植、加工的补贴政策,建设黄芪文化园,推动浑源黄芪走向高端化。同时,当地在传承传统加工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先进加工工艺和技术,开发黄芪系列产品,延伸黄芪产业链。
为扩大恒山黄芪在港澳及海外市场影响,助推黄芪产业发展,近日,浑源县在香港举行“山西恒山黄芪数字化升级发布会”;在澳门举行“浑源县恒山黄芪认证标准数字化技术国际转化落地澳门横琴宣介会”。
记者走进永安寺,探访这座拥有中国唯一传法正宗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琼摄古风古韵延续历史文脉
坐落在恒山脚下的浑源古城,与恒山、悬空寺南北照应,兼容并蓄。古城内,金代圆觉寺砖塔、元代永安寺名刹、元代扩建文庙胜景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领风骚;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麻家大院、栗家府大院等60多处明清大院,诉说岁月沧桑,传递历史温情。
随着气温回升,前来浑源游览的游客渐渐增多。记者走进永安寺,在这座距今700余年的古刹里,一睹元代水陆壁画的精妙,感受“儒释道”文化。
永安寺,亦称永安禅寺,始建于金,后遭火焚,元初由浑源籍的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及其子在原废墟上重建。该寺是当地的水陆法会道场,集丰富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内涵于一体。
缓缓推开传法正宗之殿的殿门,只一眼,便会被满墙壁画所震撼。壁画面积180余平方米,绘有882尊水陆人物,计135组水陆故事,人物刻画细致,表情栩栩如生。
永安寺讲解员朱志芳介绍,这些壁画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等,又有道教崇信的仙官星君和帝岳诸神,还有儒家礼教中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堪称“中国古代宗教人物的图像大全”。
浑源县官方介绍,浑源有2000多年建县史,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88处,国保单位7处,是“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典型代表。当前,该县正孕育形成以北岳文化为主,山岳、古建、民俗等共存的文化体系。
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觉寺。吴琼摄以文塑旅赋能城市发展
挖掘资源,以文塑旅,赋能城市发展。近年来,浑源县持续推进“举文化生态牌、建特色休闲城、走旅游康养路”发展战略,推进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
2023年,浑源县全年共接待游客390.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6亿元,被评为“山西省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之一”“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下一步,浑源县将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等地的康养外溢群体,依托风景名胜、恒山黄芪等优势,推进发展复合型康养产业,聚焦东葫芦头、龙蓬峪等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特色康养产业集聚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形成全民、全域、全时文旅康养发展新格局。(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