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46:46 来源: sp20241130
湖是上林湖,河是东横河,江是姚江、是甬江,港是宁波港。从秦朝时期的徐福东渡,到唐宋时期的青瓷外销。船从宁波港起航,驶向浩瀚的海洋,抵达异国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船的一个起点,是明州港(今宁波港);瓷的一个起点,是上林湖。
我第一次去上林湖,还在读师范,十七八岁光景。秋天的气候很清朗,湖水比较清浅,河滩上裸露着大片的沙石,踩下去松松软软的很舒服。我们沿着河岸曲曲折折地走着,脚下砂石中积累的碎瓷越来越多,有瓷白的,青灰的,也有土黄的陶片,偶尔还能见到完整的壶嘴。隐隐觉得那么多碎片成片地湮没在沙石中,必定有一个故事。年少的我们挑着碎片往湖心打水漂,数着谁打出的圆晕多,然后看着薄薄的瓷片在泛开的涟漪中渐渐下沉,终于无影。我痴痴地想,这不经意间拣拾的粘着软泥的瓷片,是否也曾被古代少女的手抚摸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介绍慈溪风物的杂志中,看到了上林越窑遗址的照片,满地的碎瓷,拥挤在露天的湖滩上,静默地展示着,那么静,却又分明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那是唐时的碎瓷花,宋时的碎瓷花,是从李白和杜甫时代过来的,是从欧阳修和苏轼时代过来的。那是生活,是汗水,是甜蜜与疼痛,是诗词,是一地的歌吟。后来读的书多了,读到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读到陆羽的《茶经》“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读到了这方山水和这露天瓷滩的历史,读到陈万里说的“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于是再去上林湖,一个人,以一种非常温和的姿态接近上林湖。碧幽的湖底封藏着几代青瓷的繁华,沿湖很多村落都有古窑遗址。在唐宋,宁波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共有近200处瓷窑遗址,上林湖片区有100多处。瓷窑开创于东汉晚期,唐、五代、北宋初得到蓬勃发展,北宋中晚期趋向衰落,至南宋渐被世人遗忘。越窑青瓷极耐人寻味,胎釉细腻,色泽温润,它的素淡、典雅、含蓄、温润,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低调的高贵。那种静,那种含蓄,不是夺目的,不是惊艳的,却能使人安静下来。我喜欢越窑青瓷的这种秘色,恰好体现了东方审美中的冲淡之美。
上林湖的窑址有着很多美的名字,寺龙口,荷花芯,后司岙……似寻常,却有汉语之美。“上林”两字搭配组合,意境和韵味,如同秘色令人回味。有其朴素,如湖畔的瓷土;有其神秘,如唐代法门寺地宫的供佛法器;有其典雅、精致的花纹,千年如新的釉色,是官窑是贡品,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千古一绝,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技术与审美的双重飞跃,也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龙泉窑等一大批名窑生产,甚至对埃及、波斯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的陶瓷制作产生过显著影响。
丝绸和瓷器是中国在世界上两张重量级的名片,丝绸催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瓷器则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连为一体。考古资料显示,商代或更早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已通过海路外传了。作为中国南方青瓷全盛时期的代表,越窑青瓷的外销最早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日本曾出土过铭有“赤乌”年号的铜镜,并伴随出土一些三国时期的越窑碎片。唐宋时期,越窑外销达到顶峰。成批的越窑青瓷从上林湖起航,经东横河入姚江,入甬江,经过明州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日韩、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埃及的福斯塔特,均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越窑青瓷,其中有典型的唐代上林湖所产的玉璧碗底,以及北宋越窑刻画纹标本。海丝古港,把越窑青瓷外输到了远方,带给了更多的人。
越瓷的外销,也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据有关书籍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曾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海上丝绸之路,不只给他们带去用具、技术和文明,还有艺术和美学。
上林湖畔新建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展陈着珍贵的文物,诉说着越窑青瓷的前世今生。我在一个展柜前驻足,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附近的井里汶海底发现一条沉船,出水文物49万余件,其中越窑青瓷占了大多数。碗、碟、盘、壶……装饰以细线花纹为主,浮雕、刻画、透雕,北宋的气息迎面而来。望着橱窗里的瓷器,多年海水的侵蚀使之釉层脱落,却散发出沧海桑田的独特魅力,时间之火在它的身上燃烧过,时间之水又在它身上止歇。
湖畔不远处,是几家青瓷工作室,展陈着当代艺术家和工匠的作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山水自然之间,洋溢着人间烟火气。虽然我们看不到龙窑林立的繁华盛况,但当下的青瓷工匠和艺术家们,凭借着自己的探索,在传承之上创新,开辟网络销售,我们依然可以想见,一个个精美的瓷器,从上林湖出发,经宁波港,抵达世界各地。
我家里珍藏着一套青瓷——印花四系罐,分别仿照东汉、西晋、唐和五代的青瓷器皿烧制。每每注视着釉面上凝固的浅绿,手指抚过瓷片上的小花纹,我的心间便会涨满上林湖的潮声。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