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观察: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4-11-26 03:35:04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杭州9月8日电(曹丹)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浙江大学于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学校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现场,3位教师代表作经验分享。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前,中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人才如何强校,人才如何兴校?

  “让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更优秀的人。”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表示,近年来,浙江大学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立德树人,聚焦素质提升,持续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202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密说。

  从业30余年,无论是本科生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严密都会针对性地结合科研发展和产业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发教材及学习资源。

  以严密所著的《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课程教学为例,该教材自200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过三次改版,再版重印达20余次,被百余所高校选用,并荣获浙江大学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

  “好的教材对学生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去年最新出版的《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中,文中都附有教学视频二维码,学生只需扫描即可实现‘处处是课堂’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严密表示。

  对第十届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黎明而言,一名好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启迪智慧,更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我特别愿意给新生开课,我希望每个新生在大学第一课都会发出‘哇!原来大学课程这么生动有趣’的感慨。”周黎明表示。

  周黎明的通识课“经济法理论与实务”是大一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课堂上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启迪人生的哲思,让可容纳500名学生听课的教室场场爆满。

  在讲继承案例时植入尊老爱幼孝顺长辈的理念、在讲公司经营中植入遵纪守法追求理想的理念、在讲知识产权的时候植入合规经营尊重知识的理念……

  “我希望课堂上的案例,可以启迪和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温暖、坚强、勤学和多思的个性和精神。”周黎明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教育手段改变了知识的生成效率,也更新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范式。

  这样的迭代更新,对于青年教师、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而言,是挑战亦是机遇。

  周继红所在的茶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优势专业,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基础。

  作为一名在浙江大学求学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周继红在第一次走上讲台前,在备课本里写下三句话:无专业门槛,有温度特色,助交叉创新。

  “我一直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去挖掘一批批学生关于‘茶+X’的创意灵感。”周继红介绍,“中国茶的发展不仅需要茶学专业的人才,也需要文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学科交叉,讲述属于自己的中国茶故事。”

  例如,在一次讨论课上,有同学提出,“现在机器人这么先进,它能代替茶艺师吗?”经过一场“人机大战”,同学们分别从冲泡艺术、成本核算、成分浸出规律等角度展开对比,有同学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会柔性机械动作的“茶道机器人”。

  “做好老师、当‘大先生’,是每一位教师扎根内心的信念之根。过去,作为学生我是受益者,如今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我也希望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周继红说。(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