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9:29:58 来源: sp20241205
想让非遗更好传承,一定要用高品质的创新产品打动消费者,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这项两年一次的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止成都,近年来,多地通过举办非遗主题的展览、节庆、消费活动,搭建起展示非遗、交流非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的舞台,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在这些短暂相聚的舞台之外,许多本就源自生活的非遗产品正在努力寻找回归生活和日常消费的方式。
踩中时尚潮流节拍
“我们苗族的手工艺品很丰富,银饰、刺绣、服饰都很有特色。”潘皇益来自贵州丹寨,是苗族银饰的非遗传承人。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展台里,穿着一身民族服饰忙里忙外的潘皇益很“打眼”。她带来的银饰耳环、项链、戒指和扎染的围巾、工艺品等很受欢迎,不一会儿展台前就围满了询价、购买的消费者。
潘皇益从七八岁开始跟着家里人学习苗族银饰和服饰的制作,十六七岁便尝试帮村寨的其他人做设计。2016年,为了让苗族传统手工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她成立了一家公司。
“现在喜欢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些有非遗元素同时有时尚设计感的服饰最受年轻人喜爱。”潘皇益很早就认识到,很多古老的手艺想在现在的市场里继续发光,必须学会创新,“顾客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开拓市场的方向。古老的非遗一定要和现代人的审美结合”。
“很多‘90后’真的发自内心热爱非遗等中国传统文化。”李孟远说,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2019年留学回来后,他和另外两个“90后”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家以传统服饰制作为主的公司,没想到主打的“马面裙”意外踩中了这一拨年轻消费者的时尚节拍。
“这几年,喜欢汉服的年轻人特别多。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拜访云锦、苏绣、蜀绣、羌绣传承人,邀请材料和纺织学专家协助参与非遗工艺创新研发,将传统工艺和传统服饰结合。”李孟远希望今后可以用非遗赋能更多载体,创造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潮流产品。
“传统非遗很好,但传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想让非遗更好传承,一定要用高品质的创新产品打动消费者。”吉时造物品牌负责人廖娟说,他们把非遗的珠绣技艺与传统醒狮形象结合,设计了一款立体醒狮挂件,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爆款。“现在的消费者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有真正高品质的产品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廖娟说。
非遗美食远走他乡
“来尝尝我们纯手工制作的麻花吧”“我们的腊肉是用最传统的工艺做的,味道不一样”……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设立了巴蜀国际非遗美食周,展厅人气特别高,前来参观的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的美食,还可以把喜欢的美食带回家。
美食制作技艺是重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近年来,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等纷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网红美食的入选,就是要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界在关注某一种食品或某一种菜肴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更关注饮食类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随着技术和物流的改进,非遗美食不仅能在当地吃到,也在以各种方式“远走他乡”。“长赤麻饼是四川巴中地区的特色非遗小吃,需要几十道制作工序才能做到饼皮中空、又脆又香。”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创办主任岳晓文介绍,长赤麻饼好吃不贵、远近闻名,很多到巴中旅游的游客都会买一些带回家。
“我们希望长赤麻饼可以打开更大的市场。以前制约它走出去的因素主要在物流,现在我们通过改进包装等措施,解决了长赤麻饼运输过程中易碎的问题。”岳晓文说,非遗美食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除了保持品质稳定,还迫切需要在产品包装、口味多样、大小重量、销售渠道等方面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
徐海洋是四川省遂宁市观音素麻花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1895年开始,我们家就以炸麻花为生。观音素麻花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发制老面、炸制、摊凉等8个主要工艺环节。我们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精准把控每一道工序。”徐海洋说,为了更加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观音素麻花也在不断探索,目前已开发出原味、黑芝麻、椒盐等5种口味。
从2018年起,徐海洋开始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让观音素麻花走得更远。“现在网络销售能占到我们总销量的三分之一。网络是必须借助的力量,我们正在摸索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方式,在这方面希望得到更多外界的帮助和支持,让非遗美食被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喜爱。”
乡村旅游注入“灵魂”
“到我们这里可以动手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花一小时的时间,自己制作小花篮或小铃铛。”四川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东篱集竹编研学基地的负责人蔡凤谦说,“今年我们的生意特别好,最多一天接待了400多位游客前来体验。”
竹艺村由行政村龙黄村的3个村民小组整合而成,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以竹编产业为生。现在,这门古老的非遗手艺为这里的乡村旅游注入了“灵魂”,帮助竹艺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竹艺村里随处可见竹编文化的身影:大型竹编艺术装置散落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村民们坐在堂前屋后,纤细的竹丝在他们的手中缠绕交织……游客可以到竹艺村感受古朴的田园风光,体验非遗技艺,还可以把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产品带回家。
“我们店里有100多个品种的竹编产品,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是瓷胎竹编。节假日到我们竹艺村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碰上国庆黄金周这样的节假日,店里的客人挤得走不动路。”竹艺村竹编艺术坊的销售人员赖瑶瑶说。
“道明竹编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人们就地取材,把竹子制作成生活和生产用品;现在我们通过和高校合作,拓展竹编产品的种类和艺术价值,让产品的审美和功能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肖永忠说,非遗+旅游让竹艺村“改头换面”,培育起了耕读研学、餐饮民宿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切切实实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为当地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据统计,2022年,道明竹编制品年产值达到2195万元,竹艺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多元。
不止竹艺村,非遗+旅游正在各地擦出漂亮的火花,生动诠释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内涵。非遗+旅游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让千千万万的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非遗这座宝库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