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16:09 来源: sp20241130
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污蔑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出口威胁他国产业发展,称中国以“过剩产能”冲击世界经济。
“新话术”的背后是“老套路”。给中国“新三样”产品强扣所谓“产能过剩”帽子,目的是为了遏制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以不正当手段维护美西方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收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阐明,国际贸易使各国实现分工合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倒是今天,某些西方舆论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是何等狭隘!不仅违背了经济常识,更不符合客观事实。如果各国生产的产品仅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世界贸易从何而来?按此逻辑,美国生产的芯片、德国生产的汽车80%都用于出口,是否也可以被称为“产能过剩”?
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经济客观规律的正确战略选择,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和对全球分工的贡献,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品,不是所谓的“过剩产能”,而是积极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供给;没有冲击世界经济,而是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困境,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受到海外消费者广泛青睐。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英国,不仅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还鼓励了行业创新,让消费者和汽车行业都受益。
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这也意味着,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何来“过剩”一说?
在国际绿色低碳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提供优质新能源产品,将有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中国的绿色产能正有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毫无事实根据,以此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必将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阻遏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转型进程。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