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1:12:24 来源: sp2024112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瓷娃娃”“木偶人”“月亮孩子”……这些看似美丽的名字,对应的医学术语是:成骨不全症、多发性硬化症、白化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罕见病。罕见病是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的统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罕见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扰,也加重了家庭负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布局罕见病诊疗和研究,要求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2月22日中午12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创建的国家级罕见病会诊平台,一场针对罕见病的多学科会诊开始了。会诊室内,来自协和医院皮肤科、内科、神经科、骨科、放射科、整形外科、心理科等多个科室的30多名医生在认真听患者的病情介绍。会诊室外,罕见病患者小明和他的母亲正在等待。2015年,小明身体出现异样,从此踏上了求医看病的漫长道路。
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定义罕见病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数0.65‰至1‰之间的疾病,世界各国对罕见病的判定标准各不相同,但都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为罕见病的发病率低而且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所以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确诊难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介绍,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就是确诊难、难诊断。因为大家不认识,病人也比较难,不知道上哪个科就诊,去哪里看能诊断。
罕见病病因繁多、症状复杂,能看罕见病的医生少,一个罕见病的确诊往往需要多学科共同诊断。目前,很多医院的诊断能力和相关诊断技术相对欠缺,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罕见病患者确诊难。有数据显示,罕见病患者人均需花费5.3年、误诊2次至3次才能确诊。
会诊现场,医生们仔细查看小明的症状,询问他的病情。各个科室的医生从不同专业学科的角度,对小明的检查结果和病情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会诊,大家确诊了小明的病,这种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针对小明下一步的治疗,医生们也都提出了各自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对于罕见病的治疗,准确的诊断是前提。2018年以来,这样的罕见病多学科会诊,除了春节假期外,每个周四都会如期举行。基于这个国内顶尖医疗资源配置的“一站式”诊疗平台,罕见病的确诊时间从4年缩短到4周,患者花费降低90%。
张抒扬介绍,在这个会诊平台,我们关键还有一个就是培训培养我们的医生,提高他们的技术、诊断罕见病的能力。会诊现在向全国百余家医院辐射,通过线上公开辐射到全国,提升全国诊疗水平,使病人不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够诊断。我们有这样的理念、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每个人都不放弃。
解决罕见病患者确诊难的问题,提高医生们对罕见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更为关键。除了罕见病多学科会诊平台,相关部门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我们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来提高罕见病诊疗和管理水平。我们成立了罕见病诊疗和保障专家委员会,发挥专家力量,在全国建立了包括324家医院在一起的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罕见病患者可以到这些医院去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盲目就医。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是由全国遴选的324家医院组建,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公布了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了121种罕见病。2019年2月,中国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发布。
张抒扬介绍,《罕见病诊疗指南》包括药物用药手册,医生有了教科书一样,每个疾病主要症状是什么,临床表现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检查,现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什么,都非常清楚地写出来。
2019年4月,国家罕见病直报系统运行,为摸清中国罕见病患者底数提供依据;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6部委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罕见病目录病种增加至207种。
通过构建诊疗协作网、制定诊疗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推广多学科会诊模式以及建立罕见病质控中心,我国罕见病诊疗水平稳步提升。
吴女士是一名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俗称“淀粉人”。“淀粉人”是罕见病患者中的一种,因为体内的转甲状腺素蛋白解离变成淀粉样纤维,所以会沉积在心脏、肾脏、周围神经等,从而引起相应损伤。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田庄介绍,沉积到心脏里面了,导致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平均来讲心衰之后的生存期,我们叫中位生存期是五年,大概在第五年的时候,会有一半的患者发生死亡,死亡率还是相当高的。
当时,让吴女士和家人感到绝望的是她这种病在国内无药可治。用药难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绝大多数罕见病患者都面临着治疗困难、药物短缺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全球发现的超过7000种的罕见病中,有获批的相应治疗方案或药物的病种不到10%,而且大多需要终身药物治疗。
对于很多罕见病患者来说,用药难问题还体现在“有药用不起”。罕见病的药品研发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投入高、周期长,同时,因为病人基数少,研发生产等费用需要分摊到每个药上,所以导致大部分已有的罕见病药品极其昂贵。那么,如何提升罕见病用药可及性,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罕见病患者的这个痛点呢?
李大川介绍,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药监部门对指定纳入罕见病目录的药品审批就有绿色通道,科技部门也对纳入罕见病病种的药物研发给予一些支持,同时如果涉及到病种目录内的罕见病的进口药品进口的时候,还会给一些便利,税务部门还会减免一些税收。
近年来,罕见病患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着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从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开展医保准入谈判和集中带量采购,缓解罕见病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主要是对竞争较为充分的且有多家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采取以量换价的策略,降低药品价格。
医保谈判药品政策主要是针对罕见病患者所需药品难以买到、难以报销的问题,采取的谈判降价纳入医保的准入性谈判,重点将临床价值高、价格合理、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药品纳入目录。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第一个是优化准入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到医保目录范围里面来,我们建立了每年的年度调整,实现了医保目录动态化、常态化的调整,在目录调整的过程中,从申报、评审、测算各个环节都对罕见病用药有所倾斜;第二个方面我们开展目录谈判,降低罕见病患者的用药负担;第三个方面我们建立了双通道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同时供应药品的双通道机制,不断提升罕见病用药的供应保障水平。
2019年底,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经批准治疗“淀粉人”的口服药物氯苯唑酸软胶囊在国外获批上市。仅仅几个月后,氯苯唑酸软胶囊就在国内获批上市。
2021年12月,罕见病创新药物氯苯唑酸与其他6款创新的、临床急需的罕见病治疗药物,一起纳入最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吴女士是首批用上这款药物的患者之一。药品价格由原来的每月17000多元降到现在的每月2000多元。用药两年来,吴女士的病情没有继续恶化,这给患者和整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2023年也被称为罕见病药物“国谈大年”,15款药物跑步进入医保目录,数量创近三年新高,覆盖16种罕见疾病,包括I型神经纤维瘤病、重症肌无力等,填补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
2024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落地实施。仅1月份这一个月,谈判准入的协议期内37个罕见病用药惠及患者超22万人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平均为每人次患者减负约5500元。
近年来,自主研发的罕见病药物不断研发成功并获批上市。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药物通过国家谈判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报销罕见病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已有100多种罕见病用药上市,80多种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罕见病不仅是医学科学问题,更是社会民生问题、公共治理问题。病罕见,但我们的关注不能罕至。我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患者数量不小,背后则是更多的家庭。因此,防治罕见病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起点亮罕见病患者的生命之光,给他们的家人以希望之光。(央视网)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