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7:09:23 来源: sp20241130
当时间进入2024,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迎来关键一年。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也开启了今年国内考察的新篇章。两天时间,步履不停,其中蕴含着三个“关键词”。
“人民”
考察首站,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习近平总书记实地了解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走村入户看望受灾群众。
眼下,居有屋、耕有田、度暖冬、迎新春;背后,是干部群众重建的汗水,是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牵挂。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谁?“人民”二字是中国共产党人心底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2020年9月,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举旗定向:“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在那之后半年,纲要发布。打开文本,“以人民为中心”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在第六埠村村民杜洪刚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文化”
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是孩子嘴里甜甜的年味儿,“杨柳青”的年画、“泥人张”的泥人是天津卫的“非遗宝藏”……天津古文化街,烟火气氤氲,老字号云集,文脉在涌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这些年,从三苏祠到大运河、从安阳殷墟到交河故城,总书记一一走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从“文化自信”,到“第二个结合”,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条文化传承发展的路,总书记一直在塑造、在引领。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规划纲要载明路径:“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发展”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硬道理。殷实的物质生活、富足的文化生活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托举。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正文中,“高质量发展”一词出现27次,分量不言而喻。几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正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主持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高质量发展,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靠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作为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天津迎来新课题、新使命。
这次在天津,总书记希望当地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勉励当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是发展的方向,也是面向未来的方向。
策划:杜尚泽
撰文:王洲
编辑:安博文
校检:朱利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视觉:赖向东 毕晓洋
(责编:赵光霞、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