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规模全国占比超1/3,京津冀夯实数字治理底座

发布时间:2024-11-27 12:22:57 来源: sp20241127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圈,十年来,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三地在数字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的取得,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的坚持。比如,京津冀作为我国八大算力枢纽之一,算力供需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其算力市场规模占全国份额的1/3以上。

  强大的算力,为京津冀的数字治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京津冀地区占全国数据交易市场比重超12%

  5G基站建设、数据要素、算力和科技创新等基础领域的发展,为区域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数字治理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广泛性,首先离不开京津冀日益完善的5G网络基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京津冀地区的5G基站数量达到32.4万个,占本地区移动电话基站总数的31.4%。同时,京津冀地区的5G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456万户,占比44%。这些显示出京津冀地区5G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和用户的积极接纳度。

  数据要素市场是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要素交易指数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京津冀地区共有数据交易所7家,占国内总数的13.46%。而从数据交易市场来看,根据2023数据交易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占全国数据交易市场的12.1%,位于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之后。按省份来看,北京则位列第二,仅次于广东。

  根据北京经信局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数据要素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占全国的39%左右。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北京在国内数据要素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京津冀地区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上的积极进展。作为国家数据基础制度的先行区,北京力争到2030年将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这将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京津冀算力规模占全国1/3以上,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算力是支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京津冀地区在算力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京津冀地区数据量集中,高效能算力承载力领先,逐步成长为全国数据流心脏和大脑。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数据,京津冀地区算力市场规模占全国份额的1/3以上,其中北京市是中国在运营机柜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互联网百强企业最多的城市。

  据北京经信局数据,北京已形成1.2万P的算力供给规模,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些算力具体包括通用算力8672P,智能算力3402P,超算算力340P。

  而河北,因其紧邻北京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明显的土地、电力供给优势,已成为北京算力溢出需求的主要承载区,其中张家口、廊坊、保定更是核心承接区域。据河北发改委消息,自2022年以来,共审批通过了104个数据中心项目,其中张家口占据了83个,廊坊和保定各有10个。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张家口市投入运营数据中心27个、标准机柜33万架、服务器153万台,算力规模达到7600P。

  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京津冀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而且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数(6.6倍和4.8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意味着三地间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共享创新”模式。

  京冀数字经济规模量级均过万亿元

  在京津冀地区,数字治理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地区的数字治理成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能力上。

  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北京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在2023年达到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9%,较2022年的17330亿元,增长超过8%,显示出强大的增长势头和领导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体现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而2021-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3万余家,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8000家,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北京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决心,也反映了其在实施数字化战略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

  天津市在新经济发展方面也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势头。2022年天津市数字经济规模超87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722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30.5%,名列全国第七。

  河北省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河北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5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5.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938.7亿元,同比增长16.8%。数字经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而基于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布局,天津、河北在产业方面的支撑、承接作用,也使得其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尤为显著。以河北省为例,根据河北工信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河北全省上云企业累计超9万家,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21.2%,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河北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2%,居全国第四。

  京冀12345热线受理量均超千万级

  除了产业数字化,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方面,京津冀三地的数字化同样成果显著,政务服务的“同城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建立“京津冀+雄安”12345热线合作。

  12345热线作为近年来北京在数字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据统计,2023年北京12345热线共受理市民反映2103万件,诉求办理量1080万件。市民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4.29%、95.20%,较2022年均提升1.57个百分点。

  同样,在河北,全省各级12345热线在2023年共受理各类诉求1614.71万件,达到千万级别,受理了大量的市民诉求,反映了政府对于民众反映问题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提升了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河北12345热线获群众来电表扬1.58万件。

  天津的数字政务服务同样因为数字化而变得更加协同和高效。根据《天津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津心办”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市级事项1086项、便民服务事项479项“掌上办”。“津治通”数字治理综合应用平台联通全市252个街道(乡镇)的全科网格,形成治理“一张网”。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情况位列全国第3。上线23个“一件事一次办”办事场景,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和“零跑动”事项比例提升到87%,即办件占比提升到38%。整体来看,天津全市的治理体系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因此,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在数字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区域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且实现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高效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成效不仅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新京报记者 郑伟彬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

  《天津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以及相关城市统计局等公开数据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