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综治帕金森病

发布时间:2025-01-10 12:36:44 来源: sp20250110

原标题:“内外兼修”综治帕金森病

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桂双英、研究员程志非、副研究员王琪组成联合团队,提出一种帕金森病内外综合治疗新策略:从“内”阻断小胶质细胞产生神经炎症的源头,从“外”阻止脑外周免疫细胞的持续浸润,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上。

以往研究多注重抑制脑内炎症

王琪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大致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引发级联的神经炎症,进而阻断神经元正常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水平降低会导致大脑活动异常,引发运动障碍等症状。

学术界认为,神经炎症是导致α-突触核蛋白异常积聚,并造成多巴胺分泌减少、神经元衰竭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团队围绕调控神经炎症展开研究。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调控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使用药物包括靶向抑制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的抗体药物、增加多巴胺含量的药物、神经保护药物和抗炎药物等。

此外,过度激活的脑免疫微环境是促使帕金森病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脑内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神经炎症问题,目前已有激活下游抗炎信号通路、利用纳米酶生物催化清除脑内自由基等治疗策略。

不过,如果只抑制脑内神经炎症,而未及时从源头阻断并遏制脑外周免疫细胞浸润导致的免疫恶化,将难以有效治疗帕金森病。对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内外兼修”综合协同的治疗策略,重塑帕金森病过度激活的免疫微环境。

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具有双重功效

王琪介绍,人体细胞会持续分泌细胞外囊泡。这些囊泡在细胞间传递遗传物质和功能成分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具有作为药物传递载体、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潜在治疗工具的潜力。

然而,细胞外囊泡的功能受限于母体细胞,难以用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对此,研究团队利用生物纳米技术对细胞外囊泡进行工程化改造,以满足帕金森病治疗需求。

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外囊泡。这种囊泡能够主动寻找和识别病灶区。囊泡表面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CCR2,可以监测并结合病灶区的一种特异性趋化因子,阻断炎性细胞依赖该因子进入病灶区。

接下来,研究团队以中药丹参的活性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为高效抗炎剂,制备二氢丹参酮Ⅰ纳米颗粒。通过膜包覆技术,团队将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外囊泡包裹在二氢丹参酮Ⅰ纳米颗粒外,成功制备工程化细胞外囊泡。

王琪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把帕金森病过度激活的免疫微环境比作一个被敌军占领的城堡,消灭敌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消灭内部敌人;二是紧闭城门,防止外部敌人再次侵入。目前多数研究只注重消灭内部“敌人”,即采用激活抗炎通路或生物催化的方法以抑制神经炎症。

与之不同,研究团队采用了新策略,可以利用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外囊泡在人体中精准定位“城门”,并将其关闭;同时进入“城堡”,利用中药成分二氢丹参酮Ⅰ高效清除内部“敌人”,多方面协同治疗帕金森病。

桂双英告诉记者,这种新策略可以既控制病灶区炎症,又避免外界促炎细胞侵入,为未来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团队开发的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尽可能设计和选择了生物相容性良好、免疫源性低的基材,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上仍存在生产成本高、规模量产难度大、有潜在生物安全隐患等难题。

王琪表示:“团队将结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优势平台,进一步开发低成本、易取材、功效安全稳定的中草药衍生细胞外囊泡,克服临床应用的挑战。”(记者 洪敬谱)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