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医疗服务 推动卫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24-11-24 06:26:56 来源: sp20241124

  一批批国内医疗专家和社会组织志愿者奔赴海外——

  开展医疗服务 推动卫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外景。本报记者 赵益普摄

  用中医药增进民众健康、为民众实施免费白内障手术、帮助贫困家庭求医问药……新时代以来,一批批国内医疗专家和社会组织志愿者跨越山海,奔赴海外,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合作,赢得了相关国家政府及民众的高度赞誉。

  援柬埔寨中医医疗队——

  “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

  柬埔寨东北部的桔井省丹白县有一个水草丰美的农场。20岁的聋哑女孩廷禅达就生活在这里。1岁那年,廷禅达因发烧用药导致药物性耳聋,从那以后,她就告别了有声的世界。父母在农场工作,她就在农场帮忙放羊。

  2022年3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生为主体的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抵达柬首都金边,开始为期1年的医疗服务工作。今年1月,医疗队来到桔井省,为当地民众进行义诊,许多人慕名前来检查身体。“听村里人说,中国医疗队的口碑非常好,治好了很多患者,我就想带女儿去试试。”廷禅达的母亲孔吉棉告诉记者。

  在位于金边的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国医疗队对廷禅达的病情进行了多学科诊断分析,最后决定由针灸科医师蒋可为她进行针灸治疗。“患者双耳听力下降19年,其中一侧完全失聪,属于药物性耳聋。我们的治疗方案是为病患通络开窍,先治聋再治哑。”蒋可的话,让廷禅达和母亲看到了希望。

  经过两次针灸治疗,廷禅达的一侧听力开始恢复。第七次治疗时,在诊室里,她用简单的声音和手语向在场的医生们表示:“我听到声音了!”激动不已的廷禅达立即向蒋可借了手机,给母亲打视频电话。廷禅达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和肢体动作与母亲交流。手机那头,母亲连连道谢:“感谢中国医生!谢谢你们!”

  随后的3个多月里,在医疗队员的帮助下,廷禅达坚持针灸治疗,不仅听力逐步恢复,此前患有的癫痫病症也逐步缓解,语言能力日渐提升。完成全部治疗回到农场后,廷禅达激动地拥抱见到的每一个朋友,用刚刚学会的简单语言跟他们聊天。

  截至今年9月,通过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开设中医门诊,医疗队治疗患者近2万人次;在柬埔寨全国开展30余次健康科普讲座和义诊,服务柬埔寨民众超过6000人次。“1年多来,医疗队运用中医药医疗服务柬埔寨民众,促进了中医药在柬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院长谭素坤表示。

  为了表彰中国医生的贡献,5月15日,柬埔寨卫生部举办授勋仪式,时任柬埔寨卫生大臣曼本亨向全体队员颁发了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曼本亨表示,医疗队将中医药医疗服务带到柬埔寨,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了柬埔寨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授勋仪式的第二天,是医疗队在柬服务的最后一个门诊日,很多患者特意赶来,和中国医生们话别。这之中就有廷禅达和母亲,她们向蒋可和其他医生不停地重复着“谢谢”。廷禅达向记者表示,医疗队治好了她的病。现在她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份来自中国的帮助永远难忘。

  7月4日,第二批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抵达金边,与首批医生接力展开工作。“医者仁心,对中国医疗队的每一名医生而言,最大的鼓励莫过于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医疗队队长樊茂蓉表示,今年是中柬建交65周年,也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国医生将继续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柬埔寨各地治病救人,促进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服务当地民众。

  “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

  “中国医生让我重新看到光明”

  乌兹别克斯坦眼科显微外科医学实用中心布哈拉分支机构的手术室内,一场高难度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正在进行。“患者眼窝深、瞳孔小,易发生悬韧带断裂,注意将断裂范围控制在一个象限以内”“晶状体核过硬,将超声机能量调到最大”……伴随着超声机器打磨石子般的声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领队、眼科副主任鲍永珍熟练地操作着超声波探头,成功将带有矫正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卢特菲娅·图拉耶娃的双眼中。

  图拉耶娃今年76岁,多年饱受视力问题困扰。经鲍永珍检查,图拉耶娃患有白内障、小瞳孔等疾病。因基底膜病变造成晶状体核坚硬,稍一不慎就会造成悬韧带大幅断裂,手术难度非常大,当地医院担心会造成二次伤害,都拒绝为她进行手术。

  今年4月,由北大人民医院7名医疗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座城市开展为期18天的白内障复明医疗救治工作。这是继2019年11月在乌首都塔什干首次启动该活动后,中国第二次向乌兹别克斯坦派出“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图拉耶娃从在北京学习的孙子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并最终盼来了中国医生。

  手术后一天,当覆盖的纱布从眼上轻轻移开,图拉耶娃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她拉着医疗队员的手激动地说:“中国医生让我重新看到光明,你们的医术太高了!”

  自2019年以来,中国医生与当地医生合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共完成近1000例复杂白内障手术。

  “谢谢!”“辛苦了!”“你们是中国好医生!”“中国医生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很多患者特意学习了简单的中文,只为了向中国医生表达感激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医疗队还在当地举办了系列眼科教学培训活动,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方式,帮助当地眼科医生熟悉白内障手术的每一步操作。撒马尔罕州眼科医院医生帖木儿在2019年曾跟随中国医生学习,如今,他已成为撒马尔罕州做过白内障超生乳化手术最多的医生。不久前,帖木儿在撒马尔罕州眼科医院与中国医生重逢,他对中国医生说:“我把学到的很多技术用到工作中,在眼科手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今年的“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活动期间,中乌防盲合作中心在塔什干揭牌。作为两国眼科学界交流合作的桥梁,中心未来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眼科服务,推动双方在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密切合作。时任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副部长萨比罗夫表示,乌中两国自建交以来,在相互尊重、睦邻友好与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全方位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防盲合作中心的成立将造福更多患者。

  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中亚国家卫生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北大人民医院已于今年9月派出第三批医疗队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已经第三次参加该活动的北大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孟庆娱表示:“我们将尽己所能,帮助当地人民解除病痛,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医疗合作、增进双方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巴基斯坦“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项目——

  “对巴基斯坦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

  确认一切妥当后,阿夫塔卜不舍地背起书包、提上行李,今天是他和“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志愿者伙伴告别的日子。

  2023年5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志愿者共同为该国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建起一座爱心“小家”,为异地到伊斯兰堡求医的贫困患病儿童家庭免费提供食宿以及陪同就医等服务。10岁的阿夫塔卜是首批30多名儿童病患中的一个。去年,他的家乡遭洪灾重创,房屋垮塌、土地淹没,阿夫塔卜和家人们幸存下来,却在灾后不幸染上严重的皮肤病,常常痛痒难忍,整夜无法入眠。由于家乡位置偏远、医疗条件欠佳,阿夫塔卜的病无法得到有效医治,当地医生建议他去伊斯兰堡就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主动联系上阿夫塔卜的家人,为他们免费提供在伊斯兰堡看病期间的食宿、陪诊和医疗照看等志愿服务。

  “小家”里,儿童床和家具崭新洁净,房间里到处是充满童趣的手工剪纸和卡通贴纸。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阿夫塔卜的病况一天天好转,“小家”的室友和志愿者伙伴也成了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考虑到儿童病患的特殊性,“小家”一直将孩子们的心理疏导作为志愿工作的重点。“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小家”巴方负责人苏比娅·阿德南说。阿德南有30多年的儿童公益服务经历,在她和巴中两国同事的引导下,孩子们相互鼓励支持,在闲暇时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布置“小家”。

  “我在‘小家’中度过了生病那段艰难日子,我内心充满温暖,永远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各位好心人。”临走时,阿夫塔卜依依不舍地与大家告别,还给了马斌一个大大的拥抱。马斌是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理事长,也是“小家”的志愿者,每周都会来这里照顾孩子们。他时常琢磨各种新点子和游戏,陪孩子们一起玩,是“小家”最受欢迎的“孩子王”。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是“小家”的倡议方。自2017年起,基金会在巴8个城市为上万个病患家庭提供食宿和陪同就医志愿服务。“我们希望帮助巴基斯坦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减轻负担。”马斌介绍,对这些家庭来说,辗转来伊斯兰堡就医面临许多挑战,对儿童病患的家长来说尤其艰难,这也正是“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成立的初衷。

  马斌介绍,“小家”的创新运营模式和成功案例将为更多有志于慈善事业的公益组织提供参考。目前,已有许多在当地的巴方或中方企业联系他们,调研了解这一运营模式,希望参与其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基金会秘书长仇序表示,“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是中国民间公益模式“走出去”的一次探索,促进了中巴两国公益和志愿服务人士的交流合作,为两国“心联通”搭起了新的桥梁。

  “中国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提供了巨大帮助,他们的爱心和支持对巴基斯坦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阿德南感慨地说,未来,她希望与中国志愿者开展更多公益合作,造福更多当地民众。

  (王婧瑜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赵益普 崔 琦 程是颉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