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负责人会议释放四大关键信号 

发布时间:2024-11-16 17:28:14 来源: sp20241116

原标题:央企负责人会议释放四大关键信号 ——强化“价值创造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现代新国企

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3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六个方面显著成绩。会议强调,企业要坚定履行党中央赋予国资央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更加注重提升五个方面价值,2024年以“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为具体目标,突出抓好“六个着力”扎实做好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中智咨询认为,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是立足于国资央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使命担当,在深刻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和“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稳、进、立、破”对明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进行的系统部署。从2024年的重点任务导向看,释放了强化价值创造、突出高质量发展、重视科技创新、明确深化改革四大关键信号。

一、更加强化价值创造,聚焦稳定经济大盘

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更加注重提升五个方面的价值,即“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智咨询认为,本次会议首次提出“五方面价值”,着力提高中央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这与国资委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着眼中央企业功能使命担当进行的价值内涵升华。这“五方面价值”实际上体现了国资央企需正确把握的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把握好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次会议提出的“五方面价值”,是对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的进一步深化细化,既不能因为核心功能忽视了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增加值、品牌价值等方面的价值,也不能因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弱化了围绕“国之所需”的提升增加值和功能价值等方面的价值。

二是把握好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的关系。今年来,国资委多次强调,央企要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本次会议提出的“提升增加值”“提升功能价值”即是对央企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性”的具体阐释,即央企既要追求经济上的效益,更要强调全局思维,从突出功能导向、服务国家战略角度,在国民经济、国家战略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更好体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三是把握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本次会议也强调以进促稳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国资央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核心是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有质量效益。本次会议提出的“提升经济增加值”“提升战新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提升品牌价值”即是以系统思维视角,跳出了经营看经营,通过统筹好当期经营、未来增长潜力、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央企发展实现新的跃升。

四是把握好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关系。五个方面的价值既有宏观层面基于发展观、政绩观和国有经济视角的国民经济贡献价值,又有中观层面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价值,还有微观层面要提升的效率价值和品牌价值,是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价值的统一。从宏观层面,强调不仅要提升战略支撑价值,更要发挥国民经济价值;从中观行业层面,强调不仅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产业支柱,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更要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微观层面看,强调要在效率、科技、品牌方面下更大功夫,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

二、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聚焦更好发挥三个作用

会议强调“要坚定履行党中央赋予国资央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2024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总体保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

中智咨询认为,本次会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经济增长之“稳”、质量效益之“进”和风险防范之“稳”着力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经济增长。中央企业具有稳经济大盘的规模实力和资源优势。本次会议强调要实现“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即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这意味着,中央企业需要把稳定增长作为目标,不断巩固基础、持续保持高质量稳定增长。

二是“进”质量效益。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强调,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明年“稳中求进”的要求看,中央企业应在提质量、增效益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围绕“三个作用”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加大有效投资,形成更多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从“一利五率”的导向看,指标体系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也有所优化,增加了“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主要体现在对国资央企质量效益和研发产出效益的考核强化。

三是“稳”风险防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和矛盾困难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央企业要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民生服务,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升安全支撑力,加快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依法依规操作,以高水平合规经营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很显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将发挥更大作用。本次会议强调“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产业支柱,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智咨询认为,本次会议统筹科技创新之“立”与新质生产力之“进”,一体推动新型工业化,发挥国资央企在引领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责任,全力发挥出“国家队”的重要作用。

一是“立”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组织平台优势。本次会议首次并行提出“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要求,表明创新力成为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中央企业需要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为。下一步,应在“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布局和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让人才、资金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开放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合作步伐。近年来,国资央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考核、资本金投入等政策支持,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未来或将继续加大政策力度,更好助力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进”新质生产力。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再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的提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变化,体现了国资央企生产力“焕新”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下一步,中央企业应站在新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应当加快打造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融合生产力等新的生产能力,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

四、更加着力深化改革,聚焦着力建设现代新国企

会议强调,“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

中智咨询认为,本次会议统筹改革之“立”和精益管理之“进”,着力建设现代新国企。

一是“立”体制机制改革。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四新”的现代新国企(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下一步,中央企业要聚焦公司治理能力,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新型经营责任机制,统筹好治理与管控的关系、完善好权责利的关系,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要聚焦布局结构调整,持之以恒抓好改革创新,做好专业化整合整体谋划,优化资源配置,塑造一批核心功能突出、竞争优势强的现代新国企。

二是“进”精益化运营管理。本次会议还提出,“持续加强精益化运营管理”,这表明强化精益化运营管理对现代新国企意义重大,是“四新”现代新国企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企业要把精益理念和精益管理工具方法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建适合自身特色的精益卓越运营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投入,让产品、资金、人才等资源形成良性配置,以精益卓越运营体系助力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和现代新国企建设。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