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4-11-23 09:39:57 来源: sp20241123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北京出了这么一道题。北京奋力书写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这为北京这座拥有2180多万常住人口、1.6万平方公里超大城市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绕不开超大特大城市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北京的生动实践中,有久久为功的实干笃行,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有昼夜更新的城市数据:

  每一天,约2.4万吨蔬菜从新发地市场送达北京的千家万户,900多万人次穿梭于北京的轨道交通,6万多件市民诉求直达北京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万千建设者创造出上百亿元的GDP……由无数筋骨血脉支撑的这座超大城市,超乎想象的运行之繁、治理之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努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的强大力量,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大城之治,规划引领。

  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前不久申遗成功。作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键项目的庆成宫,是近年来历史情况复杂、涉及问题较多的一个征收项目。北京市西城区破难题、找出路,腾退工作有序推进。庆成宫整体恢复历史风貌,成为中轴线的一张亮丽名片。

  保护老城区,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所承担的一份职责。前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据此,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出炉。

  这本规划,改变着一座城。“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核心与两翼”等理念深刻融入城市治理,成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规划也是蓝图,铺展出欣欣向荣的画卷。

  人口角度看,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环境角度比,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再从产业角度端详,科技、商务、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北京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用减量发展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说。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减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这得益于规划引领。“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深刻理解党中央更深层次的考量。规划引领并非规划“一条腿”走路,还体现在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变革。这也正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过去有的地方,水是水、岸是岸,“九龙治水、各管一头”,怎么办?靠改革破局。

  北京市朝阳区治理亮马河,治水、修岸、亮化建筑外立面,“水岸共治”。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后,亮马河被形容为城市的一座“会客厅”。

  过去有的地方,站是站、城是城,“各成一体、衔接不畅”,怎么办?靠改革铺路。

  从地铁6号线东四站出来,几处古朴建筑映入眼帘。地下,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动脉;地上,商业、餐饮等一应俱全。近年来,北京不断强化站城融合,轨道交通与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大城之治,数字赋能。

  “以前下班最头疼的是遇上堵车,现在时常一口气过几个绿灯,感觉就像手里握个‘遥控器’。”不少北京市民都深有感触。

  交通拥堵,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市民形容的“遥控器”,正是北京交通信号控制管理平台。目前,平台已完成100余条主干道绿波带的动态优化,助力整体路网通行效率提升4.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些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蒸蒸日上……今年以来,新建5G基站1.42万个,新增公共智能算力超7000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全市拥有备案上线大模型82款。这些数据,也让城市治理的效能更高。

  城市更智慧。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聚合交通、生态、水、电等城市体征指标,人工智能街区建设稳步推进。地下8米,北京市丰台区电缆数字化隧道无人巡检示范区,“机器狗”正对电缆进行巡检监测。地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无人驾驶车随处可见。经过4年建设,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实现600平方公里连片运行。

  城市更有韧性。今年汛期,北京全市累计降雨量已超去年同期,防汛工作有条不紊。投用测雨雷达,建成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运用城市全量管网数据进行模型计算……“智慧防汛”为城市应对汛情提供支撑。

  “我们将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锚定‘一区三中心’,统筹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更好支撑‘高效办成一件事’,赋能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彬华说。

  大城之治,人民为本。

  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个超大社区常住人口80多万。“我们曾自嘲是‘观里人’,里面很大,出口却很小,像一个罐子。”在回龙观地区住了多年的居民说。

  “回天行动”计划聚焦居民关心的交通、学位、床位等难题,系统治理、精准发力,从治“大城市病”转向谋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回天地区新增学位3万余个、医疗床位2000余张、大型文体设施4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6.3%。

  新城在生长,老城在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过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老城不能再拆,胡同怎么保、怎么用?申请式退租降低人口密度,环境整治、织补复建、文物修缮等同步开展。如今,居民对胡同的变化赞叹不已。截至目前,以胡同为代表的全市5200余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北京,接,当天受理75831件诉求;派,343个街乡镇、100余个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等随时响应;办,办结数量、时长等指标实时更新……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群众的关切。

  5年来,从“吹哨报到”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到12345热线牵引接诉即办,再到“每月一题”推动“未诉先办”的主动治理,北京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完善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

  一针一线织出超大城市的温度。610多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出门即景;1.8万个普惠托位,助力“托得起”“放心托”;今年将新建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努力把普惠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大城善治,北京精雕细琢,超大城市治理之路仍在探索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