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达百亿立方米 北京地下水位连年回升

发布时间:2024-12-23 07:13:50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北京6月12日电 (王一涵 陈杭)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截至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进京水量达100亿立方米。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2014年12月27日,滔滔“南水”沿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涌入北京。“南水”进京后,北京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节水、治污、保水放在首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南水”惠及更多市民

  近日,随着昌平新城地表水厂进行通水调试,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这也是昌平地区第一个以南水北调为水源的水厂,正式通水后昌平新城居民将喝上“南水”,覆盖范围将达60万人。

  为了让“南水”惠及更多的人口,北京不断扩大“南水”的覆盖范围。近年来北京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配套水厂,处理南水能力每日达470万立方米。100亿立方米的“南水”中,70亿立方米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超1600万人口直接受益,为北京的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保障“南水”的供水水质,北京持续在制水和配水环节下足功夫。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表示,水厂除了常规处理工艺以外,还采取了臭氧、紫外、活性炭吸附和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保持99%的制水效率。

  水资源调度更加科学精细

  “南水”进京后,北京根据全市水情,已基本建立“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科学精细进行水资源调度,对多种水资源进行联调联控。一方面,南水北调水“应喝尽喝”,增加“南水”向城市生活生产供水比例,置换本地地下水资源,持续压减水源地开采量;另一方面,减少密云水库供水,利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将富余南水存入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调蓄工程自2015年9月第一次启用以来,已累计向密云水库存蓄约6亿立方米“南水”,通过建设九级泵站,使“水往高处走”。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有了“南水”的“加持”,北京水务部门通过引水工程连通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向地下水源地补水,增加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

  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赵洪岩表示,2014年,南水北调水入京以后,北京地下水水位逐年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至今,地下水水位已连续8年回升,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从2015年的25.75米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累计回升了11.0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56.4亿立方米。

  助力北京水生态修复

  今年入夏以来,密云水库“鸟岛”迎来出生潮,鸬鹚、苍鹭、白鹭等候鸟共在“鸟岛”筑巢2600个,共有4000多只候鸟栖息在密云水库“鸟岛”。

5月20日,北京密云水库鸟岛,众多鸬鹚在树上筑巢哺育幼鸟。记者 盛佳鹏 摄

  “南水”进京前,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是北京的“大水缸”。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和用水量激增,再加之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期,密云水库水位连年下降,一度入不敷出。“南水”的到来代替了密云水库主要供水水源的作用,“大水缸”得以“休养生息”。

  “南水”进京之前,海河流域一度面临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常年断流。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表示,北京自2019年以来大力实践“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的生态补水模式,统筹实施引黄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点河湖生态用水,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联互通,藏水于地,实现地表地下协同修复,有效助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北京的五大河流时隔26年后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三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