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15:52 来源: sp20250107
新华社巴黎/北京5月4日电 特稿|“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文化
新华社记者
每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国内外的“书虫”都会饶有兴趣地研究他办公室书架上的图书。
细心的观众发现,习近平主席藏书中有不少法国经典著作,比如《论法的精神》《悲惨世界》《红与黑》和《人间喜剧》。“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习近平主席曾经这样回忆。
习近平主席博览群书。阅读塑造了他对世界的看法。担任国家领导人以来,文化交流成为他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并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
2023年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是两国元首在白云厅欣赏古琴演奏。(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在中法庆祝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中国领导人将如何进一步拉近东西方两大文明的距离。
从司汤达到雨果
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梁家河当知青。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读书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但凡当时能找到的名著,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中就包括《红与黑》。
“司汤达的《红与黑》很有影响,但对人世间的描写,还是要算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像《人间喜剧》的影响就很大。”他曾经这样谈起自己的“读后感”。
法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让他印象深刻,他经常在演讲中引用其中的段落,包括维克多·雨果的名言。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雨果《悲惨世界》中“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一句,借以呼吁各方达成协议。
习近平主席也非常欣赏法国的艺术。他喜欢法国作曲家比才、德彪西。他曾到访雄伟壮观的凯旋门、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他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资料照片)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的《悲惨世界》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创作的。他曾经说,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
“知音”
近年来,中法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习近平主席对法国文化的热爱有很大关系。
2019年在法国尼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拥有百年历史、体现欧洲文明特色的海燕别墅接待了习近平主席。马克龙送给习近平主席一本《论语导读》法语原版作为国礼。这本书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印制于1688年。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新华社记者鞠鹏摄)习近平主席小心翼翼地托着书,打开封面,翻过几页,看到一行用古法语书写的字迹:“致读者——本书作为阅读孔子的钥匙。” 马克龙告诉习近平主席:“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听了马克龙的介绍,习近平主席说:“这个礼物很珍贵。”这本书后来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重要馆藏。
17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随着同中国的贸易来往不断密切,这股“中国热”在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时期,法国的汉学家不断探索研究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并将其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
许多文化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中法间的文化互动。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大师辜鸿铭在其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
在习近平主席看来,中法可以成为“知音”,因为两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互相理解。去年4月,马克龙到访广州,习近平主席在广州松园接待了他。在松园白云厅,两国元首欣赏古琴演奏《高山流水》。马克龙饶有兴致地问起乐曲的名字。“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很优美的故事,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体现的是‘知音’,只有‘知音’才听得懂这首曲子。”习近平主席向客人介绍,还嘱咐工作人员送一份曲谱给马克龙。高山流水觅知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国与国交往之道。
独立自主的精神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雨果的这句名言。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习近平主席说道。
十年之后,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对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记忆犹新。“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他说,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十年过去了,习近平主席演讲中说的每一句话不仅没有过时,甚至因为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而更具现实意义。”博科娃说。
时钟拨回到60年前。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破冷战中东西方的彼此隔绝,推动全球形势向多极世界秩序的转变,创造了历史。法国《世界报》在中法建交次日发表社论说:“两个具有独立性的国家走到了一起”。
习近平主席曾评价,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
“中法两国都拥有独立的文明,也具有共通性。”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说。他认为,得益于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法对世界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洞察,“不愿意被人主导,也不试图去主导别人。”
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法比尤斯说,法中都致力于多边主义与和平发展。他说:“这个世界充满危机,必须要有维护和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是法中两国超越分歧、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执笔记者:倪四义、史霄萌、尚军;参与记者:邓玉山、刘畅、唐霁、徐永春、刘佑民、张代蕾)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