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4:16:03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 武夷山3月23日电 (记者 龙敏 史元丰 文龙杰 肖玉笛 徐皇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800多年前理学大儒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3月22日在福建南平朱熹园开幕,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问道文明与时代,激活全球文明互鉴“源头活水”。
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3月22日在福建南平朱熹园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问道文明与时代,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源头活水”。 中新网 记者张斌摄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弦歌不辍
隐屏峰下,朱熹在朱熹园完成了他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建设。朱熹70年的人生里,有40多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他在这里学习先贤理论知识,创立新儒学,完成《四书章句集注》的修改。朱子理学为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朱子等许多学者大儒汇集在此,以文论道、授课讲学,武夷山一度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朱子理学思想从蜿蜒的九曲溪一路奔流,汇入东亚文明的大江大河,对儒家文化圈产生了旷日持久的社会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武夷山市历史文化厚重,历史上崇安、建阳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而朱子所代表的理学文化在近1000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向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密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都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深哲学与卓越智慧。通过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朱子文化和儒学思想研究必将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前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生气蓬勃、辉光日新。
千百年后,传承近千年的朱熹园内,全球学者云集,在此汲古润今、以文聚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朱杰人认为,在5000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灿烂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理性就是创造人类的新文明,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启新:汇聚智识担负文化使命
埋于历史深处的文化印记正逐渐被挖掘。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复建或新建的书院逾3000所,且呈日益增多、方兴未艾之势。中国朱子学会顾问、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朱清指出,书院复兴要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使“继承传统”与“转化创新”融通并进。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不断延续从未间断的文明,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的文明,是一个能够包容其他文明相互形态互融的一个文明,又是一个始终坚持主体性的文明。”朱杰人表示。
福建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陈祥健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深厚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承载。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返本开新,在不忘本来中加强挖掘、甄别与阐发,在融会贯通中掌握科学方法,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升华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教授指出,“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对“第二个结合”展开深入研究,在思维方式、思想资源和理论高度上全面探赜“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兼具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智识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在发言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谱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绚丽篇章。回望来路,可以认识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历程的延续,对以往探索的历史总结,推进、拓展了回答和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22日在武夷山市揭牌成立,集学术研究、阐释、转化为一体,致力于集聚海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深入挖掘南平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联培联讲联研学术品牌。未来,该研究院将整体性研究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月22日,首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朱熹园开幕,吸引了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奥地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中新网 记者王东明摄融通:搭建全球文明互鉴桥梁
当今世界,热点问题频发,地缘冲突加剧,单边霸凌肆虐,现有国际秩序面临挑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共识,促进共同发展,在本届武夷论坛上引发中外学者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哈维尔·加西亚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内成都大学东方学院院长严翠恒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局之中,西方社会面临着个人本位模式的局限,应更加重视从东方价值中吸取智慧。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点、长处和局限性,彼此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构建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体系,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系教授阿利·卡德里认为,应对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气候危机等一些全球性问题,借鉴中华文明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做法是有益的。
有学者尝试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为破解全球性问题寻找新思路。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哲学、历史与国际研究学院研究院塔玛拉·普罗西克认为,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的霸权主义思想秉持一种本质化、非辩证的立场,在这一立场中,任何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模式的抵触,都被视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中国则从理解、允许多样性、求同存异的立场出发。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为例证,黎巴嫩学者阿德汉·赛义德说,世纪之交以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陷入颓势。然而在过去十余年,全人类共同面临发展挑战,对此中国发起了多项全球性合作项目和倡议,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区别,这些倡议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的现代化经验。
“当今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健康的‘守护者’之一,并引领了一种趋势,即在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国际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科学系教授埃利亚斯·贾布尔表示,在武夷论坛,深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之中,相信我们定能找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答案。
丹山碧水,格物致知,近百位中外硕学鸿儒问道武夷。在传承与阐释中接续古今,在对话与互鉴中融通中外,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正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充沛生机,一同打开向世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广阔天地。(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