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访瓷(随笔)

发布时间:2024-11-22 22:03:29 来源: sp20241122

  雨给醴陵蒙上了一层天青色的淡雅轻纱。我与三五好友前往沩山古窑,探访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韵。

  进入沩山小镇,一路依山傍水。在朦胧的山水间,我们几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画中:那隐约的几笔浅灰,是画家给我们涂抹的天空颜色;厚重的笔调,是远处如青如黛的静谧深山;那白皙纸面上皱着的几条浅纹,是清风在望仙桥水库荡起的涟漪。

  山路依着水库,我们绕行半周,来到一处写着“沩山洞天”的路牌,路牌的一侧是通往群山深处的小道。小道一车见宽,路旁的仿木制栏杆和小路的接轨处,有心人特意镶嵌了一些陶瓷碎片。这些碎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瓷路正引着我们,直往大山深处、时空深处。

  我们沿着瓷路向群山进发,一路弯弯绕绕。路的另一边是清幽的溪流,我们向上,溪流向下。树上偶尔飘落的黄叶,像是我们对溪流的问候。溪流偶尔泛起的波澜,便是它与我们的唱和了。

  几经曲回,转过一个山坳,便豁然开朗。我们倚着路旁的灰白古塔,向沩山古窑址眺望。一座平层古院落栖息在群山之间,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悠然,宛如一位历经千年沧桑的老人,静默地倚卧在群山怀抱中,等待我们去问询、去品读。那黄色的土墙、青色的瓦顶,还有从院落中冒出头的三五株古树,与四周的民居和苍茫群山相映成趣,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

  古窑址的院落不大不小,有采砂的泥坑,有和泥的案房,有制坯的作坊,有晾晒的坪场,还有一个依地势建成的长长的土窑。当我们走近古窑址,推开那扇等待千年的黑色木门,便走进了那段厚重的历史。

  湖南醴陵素有“瓷城”之称。善于开拓创新的醴陵人民燃起的窑火,一烧就延绵了数千年。陶瓷这个东方艺术的瑰宝,就着千年窑火在这里烧制出了不同的时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

  窑火烧啊烧,火光跃动之间,醴陵的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清末,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醴陵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与湖南瓷业公司,购置设备,引进工艺,聘请大师,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写下了醴陵陶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着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百多年前的光景:勤劳的醴陵人民,把他们的善良融进沩山的清泉里,把他们的质朴糅进瓷泥里,用他们心头那股开拓的热火,烧制出精美的扁豆双禽瓶。这件瓷器精品,质地有如白玉,色泽有如明镜,声音有如钟磬。它漂洋过海,来到巴拿马,一举斩获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惊艳世人。

  从历史中走出来,看着眼前这青山绿水、黄墙青瓦、潺潺流水、乡野人家,我们猛然发现,这不就是一件生动而鲜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吗?

  后来,因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局限,醴陵陶瓷产业逐步转移,燃烧了数千年的窑火也渐渐沉寂。所幸,我们在古窑址展览馆了解到,沩山最为古老的八大土瓷厂中,已有后人继承祖辈事业,成立了陶瓷贸易公司,后来又回醴陵办厂,建设家乡。由此可见,沩山的窑火并没有熄灭,已在无声中蔓延到其他地方。

  从古窑址出来,我们原路返回,遇见一位八旬老人站在古窑门前,正用那略显瘦削的手,在刻着“醴陵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的黑色石碑上轻轻擦拭着。老人那张满是褶皱的脸上泛着红光:“掬土成坯,火中取宝。这种泥与火的精神,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就看年轻人的了。”

  窑火的光彩依然夺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两团未熄的窑火,明晃晃,亮堂堂。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3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