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古镇 古籍焕新……春天里的文化中国“生机勃勃”

发布时间:2024-11-14 15:16:37 来源: sp20241114

  春日里,去江苏苏州同里古镇,跨过小桥流水、穿过古宅深巷,感受江南园林建筑的古朴之美;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翻阅中医古籍,看破损中医古籍如何修复。这个春天,北京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勃勃生机;在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地,一系列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举办,让中国文化走进不同国籍的人心中。

  江南水乡 活力古镇

  “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启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江苏苏州同里古镇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这个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的古镇,是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千年传承的活态样本。

  春日里,同里古镇人头攒动。跨过小桥流水、穿过古宅深巷,便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退思园。岁寒居、水香榭、眠云亭,一众美景正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的真实写照。

  根据文献记载,这里所有的窗户使用的都是明瓦,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非常有特色的窗户样式之一。如今,当地通过现存实物和文献交叉取证的方式研究了明瓦的原材料,联合手工艺人复刻,重现江南园林建筑的古朴之美。片片明瓦既能反射阳光,也不易积灰,又能遮风遮雨,还保持了私密性,是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直观展现。

  在同里古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地下比较潮湿,古人建造房屋时,充分考虑到了如何用身边的东西来阻隔从下而上散发出来的潮气。通过这些层叠的河蚌壳,湿气能被收集其中,不会再继续向上进入到木板或房间当中。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除了保留原有的修复构件和工艺,古镇保护也少不了新技术、新思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 周春华:近两年,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些破损严重的文保单位进行了数字化扫描,也就是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工作,为后续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中医古籍焕新生

  古籍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其中有一种更为特别,它就是中医古籍。中医古籍蕴藏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价值,具有重要的临证实用价值。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是世界收藏中医古籍数量最多的机构。目前馆藏中医古籍10万余册,不仅记录了中国医学的发展,也为健康中国作出了贡献。

  馆藏中,最为珍贵的是一部被称为“本草巨著,博物大典”的1593年金陵版《本草纲目》。它是最早刻本,目前国内仅有3部完本,它是中外一切《本草纲目》的祖本,《本草纲目》的刊印和流传都是从这个版本始源的。

  东晋葛洪撰著《肘后备急方》,著述了中风、昏厥、心腹痛、胸闷、寒热、咳嗽等诸急症的抢救、治疗方法,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在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多个版本中,记者都发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的书袋签名卡,为汲取古代有关抗疟实践经验,屠呦呦研究员先后多次查阅了数版《肘后备急方》,从该书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高效的抗疟新药“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籍资源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李鸿涛:不管《本草纲目》也好,还是《肘后备急方》也好,它所承载的知识,承载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最有利的实物证据。

  近年来,国家投入资金支持全国中医药行业开展馆藏条件建设和修复能力的提升,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修复了一大批珍贵古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完成了750册珍贵破损中医古籍的修复,500种珍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让中医古籍焕发新活力。

  传承创新 生机勃勃

  讲好中国故事,电影和戏剧是重要的载体。这个春天,北京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勃勃生机。

  近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市东城区时间博物馆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播放了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主题宣传片、青年影像创作计划作品集锦,还揭晓了《长安三万里》等34部“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入选影片。本届电影节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地,对此次“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入选影片进行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还将与全国50余所高校进行联动,对优秀国产影片、大学生原创影片进行展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黄会林:中国的大学生也从中国电影当中吸收了很大的力量,能够让自己的审美、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得到一种滋润。

  除了电影市场外,当前演出市场也备受青睐。本周举办的2024中国(天津)演出交易会透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739.94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国演出市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作品收获良好的市场效益。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潘燕:像传统舞剧《红楼梦》《只此青绿》等等,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为主题为题材的优秀剧目,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目前,全国演出行业涌现出了多样的跨界合作新场景、新消费、新模式,符合市场口味的青年戏剧人的创作成为演出市场上的新锐力量,借助演出交易会等平台,演出机构与文艺作品得以高效对接。

  中华文明中,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地尝试将民族文化融合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人参与。19日至21日,2024年广西“潮动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在桂林临桂精彩上演。来自全国和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代表队,就花炮、珍珠球、蹴球、毽球、独竹漂等15个民族体育项目展开角逐,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体活动的民族性、多样性、参与性、融合性。

  走出国门文明互鉴

  传播中国文化,加强文明互鉴,推广中文能起到桥梁的作用。4月19日是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地,都举办了丰富的中文推广活动。

  当地时间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遇鉴汉字,和合共生”展览开幕。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第78届联大主席弗朗西斯等嘉宾出席。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 弗朗西斯:中国对多边主义有着深刻的承诺,自古就在寻求和谐与共存,中国一直在引领全球合作,为多边主义提供新的见解,同时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

  当晚大约180位嘉宾还共同体验了印刷、茶艺、书法等活动,并观看了传统中国民乐演出。当地时间18日,联合国中国书会还举办了“载言载乐,和合共生” 讨论会,对中国音乐、语言翻译等进行探讨,并邀请中国音乐人周深进行现场交流,演唱特别为中文日创作的曲目《和平颂》,通过音乐的力量推广中文,推动文化的交流。

  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一场以“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为主题的活动,展出了大量中文和法文绘本,体现书法、剪纸、水墨画等特色鲜明的中国元素,内容有中国神话、民俗、民间故事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 曲星:今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把中国的春节作为联合国法定官方假日,这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文、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视。

  而在南非、波兰、委内瑞拉等国家,一系列联合国中文日的活动,也让中国文化走进不同国籍的人心中。

  波兰学生 蓝妮娅: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和历史,我小的时候看过花木兰的故事,觉得中文很有意思。(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