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4:52:15 来源: sp20241118
水彩画《草原仲夏》,作者铁扬。
水彩画《十八洞村全貌》,作者黄铁山。
水彩画《百合花》,作者王肇民。
水彩画《崂山的风》,作者方晓龙。
水彩画被喻为绘画中的“轻音乐”,具有水色交融、透明轻快的艺术特质。近期,各类水彩画展览精彩纷呈,届展、双年展、国际交流展、名家个展等大小展览轮番亮相,从抒情小品到宏幅巨制,从大家名作到新人新作,从历史人物到当下生活,全方位展现水彩艺术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图景。
拓展题材
合上时代节拍
与“国油版雕”相比,水彩画一直被视为小画种。曾几何时,水彩画只是油画的草稿或者记录素材的简便工具。近年来,水彩艺术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各地美术工作者秉持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攀登艺术高峰。积极面向时代生活的水彩画,持续突破原有题材局限,拓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新天地。
胸怀崇高艺术使命的美术工作者,通过对身边山水人文和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上下求索、八方撷取,从学术角度切入和建构选题,用多样的绘画语言、娴熟的绘画技巧,表达对新时代的赞美、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以往,体现出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态度,推动了各地水彩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足迹·山海交响”福建省水彩画优秀作品展上,100件参展作品通过多元视角,描绘了福建的山海之美和人文之盛。“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水彩画双年展”涵盖来自生产建设一线的写生创作与精心组织的主题创作,记录了时代风采,塑造了新时代人民形象,在突出学术性的同时,体现出草原文化带给内蒙古水彩艺术的独特地域风情。四川美术事业的发展,一直与时代同行。今年,当地举办的“时间维度——四川当代水彩画邀请展”“涉水·出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学术邀请展”,一个立足当地,一个放眼全国,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梳理四川水彩艺术的累累硕果,以及当代水彩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地城乡发展新面貌,为创作提供了现实土壤。纵览大江南北接连举办的水彩画展览,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是,除了惯常以情趣取胜的小品式写生与创作,还有不少表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的大型创作,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化到尺幅的拓展,都进行了大胆尝试,折射出水彩艺术紧扣时代脉搏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增进交流
点亮城市文化
时下,注入真情实感的优秀水彩画作品美不胜收,水彩画创作团体越来越多,欣赏和喜欢水彩画的观众越来越多,从事水彩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国内外交流展越来越多,各大美术院校也纷纷建立水彩画系和研究室,水彩艺术遍地开花,成为不少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点睛”之笔。
深圳,以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水彩画创作者在此扎根。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水彩强区”的罗湖区,探索每年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共同举办一次艺术交流展。近期,“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与第二届深圳市梧桐山水彩艺术节系列活动之“青绿梧桐——深圳·长沙水彩名家作品交流展”接连举办,互相媲美。前者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融·合”为主题,集中反映时代风貌,从4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幅投稿中遴选的近200件入选作品,彰显中外艺术家的多元探索;后者含特邀在内的80幅作品,聚焦新时代美好生活,体现出深圳、长沙两地不同的创作面貌。
北外滩是上海百年风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绝佳观景台。自2018年起,当地已连续举办3届“爱上北外滩”全国名家写生创作活动。近期举办的“爱上北外滩”国际水彩画、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集中呈现了中外近60位水彩画、油画名家体验北外滩时代新象和历史风貌后的写生创作。
“北方水彩重镇”青岛,历经百年锻造出独特的“山海画风”。近年来,青岛持续推出重头展览——202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青岛水彩进京展;2022年举办“青岛首届中国当代水彩邀请展”;2023年举办“中国水彩画名家风景写生邀请展”“首届青岛国际水彩节”……其中,最近举办的国际水彩节,荟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位画家的四五百幅新作,充分展示了水彩艺术的多元形态和十足魅力,中外水彩名家绘青岛、艺术讲座、艺术市集等配套活动精彩纷呈,堪称海内外水彩艺术的盛会。
用艺术为城市文化赋彩,以城市活力为艺术赋能,伴随城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水彩画,正在成为跨越国界、增进交流的艺术使者。
涵养诗性
画出中华神韵
水彩艺术的特性与中国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突破水彩艺术原有模式的局限,从本民族艺术传统中寻求新的审美形态和表现语言,成为一代代中国水彩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水与色的对话、情与韵的交融,是老一辈水彩名家作品的典型特征。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路之歌:铁扬艺术展”上,218件作品展现了88岁高龄的老艺术家铁扬先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其中的水彩画,如奔放、率性、热烈的笔触与色彩织就的彩锦,以真挚而纯粹、充满探索性的表现语言,挥写出冀中平原、冀西土地、太行文化的性格,既有绘画性又具文学性,朴实而大气。在湖南美术馆举办的“黄铁山艺术展”,集中呈现了黄铁山先生200余件不同时期的佳作。从1984年的水彩画《金色伴晚秋》,到2022年的水彩画《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作者一直坚持将对美的感受用写实的造型、抒情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正如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所说,黄铁山水彩画的时代特色主要不是体现在题材上,而是表现在作品意境的经营上。
通过专题展引领学术新风尚,是美术界的学术传统和有益实践。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水彩静物画展·邀请展(巡展)”,便尝试通过水彩画的传统题材——静物,总结梳理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发展脉络及学术方向。百余幅水彩静物涵盖王肇民等几代水彩名家之作,通过静物画所呈现出的沉静之美,强化学术引领——静物画不仅仅是再现空间里的静止物体,更包含着创作者对物体的精神寄寓、审美感知。
如今,一批年轻水彩画创作者的学术方向越来越清晰。他们从中华美学中汲取营养,把追求更具中华神韵的写意表达作为学术目标,将水性写意的笔调、意境的营造作为研究重点,使水彩艺术在表现方式和语言上同其他画种拉开距离。能够胜任各类主题创作的水彩画,已然具备了作为大画种的主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中国风范的水彩画面貌日益凸显。中国水彩将跨越更加广阔的艺术经纬,探索描绘新时代生机与活力的更多可能。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1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