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0:27:03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阮煜琳)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新考察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邻近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位于上海的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奔赴南极;2023年12月7日,考察队抵达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站的建设工作。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表示,新站建设的队员们秉持极地精神,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出色地完成了建站任务。
“考察站的建设,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突出亮点”,张北辰表示,罗斯海新站是新时代中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考察站的建成,恰逢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罗斯海西海岸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面对重重挑战, 秦岭站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筑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与之前考察站相比,新站整体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装配化技术应用程度更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模块中大部分室内固定家具、设备及管线都在工厂预制,大大减少现场工作量。
另外,在进行现场建造之前,除了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之外,对于整个主体结构和部分模块、幕墙单元等,在国内进行了预组装,确保实际建造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这些技术措施对于提高现场建造速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岭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秦岭站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
刘燕辉说,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
据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新考察站各相关配套设施,逐项完成各科学监测设施的安装与布放。(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