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4:54:26 来源: sp20250101
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 站上30万亿元!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高铁里程突破70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集聚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看长三角,也是看发展全局。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牢记党中央嘱托,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新”潮澎湃,奏响“春之曲”。
实力更“强”:不到4%面积创造全国24%GDP
“万亿之上,奔赴山海”。今年2月下旬,“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正式启动。现场签约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2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80亿元,让人们见识到江苏常州这座新晋“万亿之城”的拼劲。
合成生物岛、细胞科技港、东方碳谷……走进常州,新产业、新地标令人目不暇接。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从国家大战略中找准“小切口”“挖深井”,常州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踏上新征程,必须全力以赴打好高质量发展这场硬仗。包括常州在内,长三角三省一市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级台阶,不断向上突围、向新蝶变。
——看总量。2023年,上海GDP达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分析认为,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已与德国、日本相当,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进一步提升。
——看结构。最近五年来,长三角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
位于上海西郊的青浦区华新镇,过去是一个农业镇,有人形容这里“飘着有机肥味”。搭乘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近年来华新镇“长出”了包括“三通一达”在内的7家上市公司,快递物流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别。
产业结构升级只有进行时。依托青浦区的“长三角数字干线”,华新镇加快建设虹桥数字物流装备港。从自动分拣设备到冷链运输技术,推动“汗水快递”不断走向“智慧物流”。
——看速度。围绕今年经济工作,长三角多地提出“奋力一跳”的新目标,高质量发展力争走在前列。
“忙不过来!”开年以来,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峻带队参加了多场国际物流展会,展示氢能和锂电叉车等新产品。今年1至2月份,公司外贸额同比增长逾40%。
合力股份所在的合肥是安徽首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2024年,合肥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围绕这个目标,很多工作都有明确要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加速奔跑成为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共同“姿势”。
动力更“新”: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长方形的黑色小盒子,只有一本书大小,却是卫星的智能“大脑”——今年2月,位于浙江杭州的之江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极光1000-慧眼”星载智能计算机跟随卫星进入太空。
与传统遥感卫星拍摄图片要传到地面处理不同,搭载“极光1000-慧眼”后,卫星在天上就能直接进行“云判”、压缩以及目标识别。“我们将不断激发智能计算对产业变革的跨越式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
“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着长三角做实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最近几天,位于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马不停蹄地筹备即将召开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如今5G、6G力争引领创新,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史,也是一部创新史。
“现在研发6G,就是为未来的智能化信息社会提供超强连接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表示。
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包括上海光源等在内,长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8个。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今年一季度,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华东理工大学、江苏百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联合攻关计划“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这项合作,源自长三角的“揭榜挂帅”机制。
根据科技部与三省一市联合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复宏汉霖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布了技术需求。经过多轮对接论证,由华东理工大学和江苏百林科共同揭榜。
如今,三省一市累计发布“企业出题”的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2021年揭牌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探索“项目经理制”“团队参股”“拨投结合”等创新举措,构建起一套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经过300余项开发及适航验证试验,安徽的芜湖钻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通用航空发动机,2023年完成首飞并获颁型号合格证。
“在突破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和江苏、上海等地的高校、院所以及企业共同研发创新。目前已基本实现量产,今年签了近500台发动机订单。”企业负责人郑君说。植根于长三角的航空产业链,“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的格局日益成型。
类似的故事,在长三角俯拾皆是。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借助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最快2分30秒就可以看清一个蛋白质结构。如今,该设施已为近450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1985个课题组提供服务,其中长三角用户占比64.2%。
统计显示,2023年长三角有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成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有力抓手。
磁力更“足”:从中国的长三角到世界的长三角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生机勃勃的长三角,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也是改革开放的高地。
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到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长三角印记。
安全有序的数据跨境流动,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按照“从企业到行业、从案例到清单、从正面到负面”的原则,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加快编制涉及跨境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智能网联汽车车辆远程诊断、跨国公司集团管理等20个场景的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清单目录,完成论证后将对外发布。
“依托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优势,我们还在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希望打造成国家对外合作开放的新平台。”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伴随着响亮的汽笛,两列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的海铁联运班列,近日先后抵达宁波舟山港铁路北仑港站。随后,班列上的165辆新能源汽车通过船舶转运至墨西哥……随着渝甬班列新能源汽车“双专列”成功首发,宁波舟山港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用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既要基础硬件畅通,也要营商环境优化。今年年初,《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方案》发布。首批“白名单”中,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需进口的两种物品在列,这让企业十分振奋。
“以往,进口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一般先通过药监局申请批件,再向海关申请通关单,大约需要8-10个工作日。现在,只需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后续监管,效率大大提升。”企业相关负责人王薇说。
在开放中谋合作、赢未来。今年2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计划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首批车型将于2026年在合肥投产。
得益于中国的扩大开放,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建立了一个新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汇集1200名研发人员,覆盖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价值链。
数据印证开放活力:今年1月份安徽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2家,同比增长75%;截至今年1月底,上海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962家,始终是外商投资首选地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五年多以来,区域发展显示“攥指成拳”的合力,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不断谱写新篇章。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