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20:41 来源: sp20241130
在当下的文博热潮中,一些藏身高校的博物馆颇受关注。它们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承载着某一领域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中一些馆藏精品更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明史中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在江苏南京,51所高校中竟“藏”着67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南京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带你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一起思考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对外开放和服务公众。
丰富的珍贵藏品 浓缩的百科全书
大学里的博物馆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产物,具有稀缺性、专业性强、知识面宽等特色。有些高校博物馆是国内博物馆中的“唯一”“第一”。如,南京指纹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指纹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有一本珍贵的《指纹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指纹学术专著。又如,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引人注目,这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所在地,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于1952年建成。“这座老建筑本身就是藏品。”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介绍,馆内藏品十分丰富,镇馆之宝是中国第一支青霉素。1944年,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在国内面世,立即投放到抗战前线。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这支青霉素菌种的主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樊庆笙故去后,其子女将青霉素菌种捐给了学校。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多与本校学术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白鱀豚标本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据记录,全世界现有白鱀豚剥制标本约40件,我们博物馆保存有5件完整的剥制标本,还有骨骼标本和肌肉标本。”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长戴建华向记者介绍,南师大拥有这么多极其稀有的白鱀豚标本和学校的生物学科不无关系。1956年,南京渔民误捕一条“怪鱼”,当时没人能叫出这条“鱼”的名字,于是送到学校来。学校生物科学院教授周开亚查阅了大量文献,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这是稀有的淡水豚白鱀豚。“周开亚是中国鲸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国人研究大型水生兽类的先河,并建立了白鱀豚科。他首次提出迁地养护的保护设想,之后又建议在湛江市雷州湾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这对我国濒危鲸豚类物种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戴建华说。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还蕴含着感佩人心的爱国故事,展示了极具特色的办学历史和精神内涵。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3万平方米的绿地上,展示着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战斗机、学校研制的大型无人靶机长空一号等19台航空航天器。“这架米格-15战斗机是抗美援朝战场退役的飞机。它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也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多的一型喷气式战斗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向记者介绍,朝鲜战争空战中,中国空军驾驶米格-15战斗机击落美机330架,击伤美机95架,在此期间,我国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用170多场演出的全部收入,加上卖掉自己轿车的钱,捐购了1架米格-15战斗机。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参观人数激增
高校博物馆与地方博物馆形成了有效互补,无疑是社会公众提升历史文化科学素养、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宝库。
当前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情况如何?记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了参观数据的统计。南京大学博物馆2023年总参观人数42215人次,其中校内观众35273人次,校外观众6942人次;而2024年1至6月,校外观众已超5000人次。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2023年之前年均接待观众3万余人次,2024年1至8月共接待观众12万多人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组建了“御风园”运行服务保障团队,由12名教职工和来自各学院的37名学生组成,2023年共接待参观649场,迎来7万余人次参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更多的高校博物馆开放程度有限,或仅接受单位团体预约参观,或未向校外个人开放,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多数高校博物馆负责人表示,高校博物馆存在着知名度与知晓度低、展览内容陈旧、资金与人员缺乏、与教学任务有冲突、服务设施与接待能力有限、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六个难题。
从南京大学博物馆和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的数据来看,这两所高校博物馆今年分别在校外参观人数和接待参观总人数上出现了激增的现象。这和两所高校博物馆在展览展陈和获取校外资金支持上的探索尝试有很大关系。
“高校博物馆‘火’起来,关键要立足本校资源,让藏品‘活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高校的中国故事。”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认为。
2023年10月9日,“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李奇茂美术馆开展。这是东晋帝陵被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文物首次亮相。配合展览,南京大学博物馆组织了8场“跟着教授看展览”导览活动,并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定制文创,得到校内外观众青睐。
“高校博物馆均存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很多博物馆尚未实现向公众开放。”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馆长姜慧敏告诉记者。今年1月16日起,兵器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公布了2024年免费开放时间表。这次免费开放是“江苏省科协2024—2025年专业科普场馆免费开放支持计划”的一部分,博物馆因此获得了省科协50万元的经费支持,从而解决了运营资金、人员等后顾之忧,拥有6000余件珍贵藏品的兵器博物馆参观人数呈指数级增长。
推动高校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界人士认为,高校博物馆是“大学中的大学”,不仅承载着展示学校历史文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更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其价值不应被封闭在校园内,应该让这些“养在深闺”的博物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等已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何充分挖掘博物馆潜能是各地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9月1日,“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活动启动。活动主办方之一、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取11个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拍摄了系列短视频,请博物馆的馆长、专家们讲述最有代表性的展品故事,让大众一饱眼福。联展活动中,“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同时成立。67个博物馆所在的26所高校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全部加入了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据悉,联盟将集结各校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举办主题鲜明的展览,并将组织高校博物馆之间的联合研究项目,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
在联展活动的推动下,高校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的意识明显增强,不少高校已在其宣传海报中提供了预约方式。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沈劼认为,此刻成立高校博物馆联盟非常及时,让高校博物馆走入博物馆大家庭,高校间的互动增多了,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赋能,解决高校博物馆共同存在的问题,将博物馆建设成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全国各地都在推动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从今年8月1日起,5所北京市属高校的11家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展陈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中医中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全市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官网等途径预约参观。而在今年暑假,通过湖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百校百馆”,可以预约参观全省上百个高校、中学、科研机构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各类展馆。
破解高校博物馆的开放之困亟待转变观念。在联展启动前,南京市文联先期对67家高校博物馆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的博物馆仅有5家。没有备案,意味着博物馆在交流和互动、获得国家资源和经费支持、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受限。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许强表示,为做好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将考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高校博物馆进行备案管理,成立南京市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从顶层设计上促成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
对观众而言,博物馆内的专业讲解十分必要。然而,高校博物馆开放后普遍存在人员紧缺的问题。卢勇认为,学校的学者以及研究生是博物馆最好的讲解员,博物馆同时承担了培养学生的工作,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高校博物馆可以探索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或企业赞助等公益性支持来解决经费问题。总之,应“一盘棋”谋划,推动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 苏雁)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