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51:36 来源: sp20241125
“坚守才能成就不凡,创造精彩”“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董礼涛的桌上除了各种理论学习资料外,最上面的是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他的心得和感悟。
董礼涛,27岁就打破公司纪录,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代表哈电汽轮机参加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技能大赛,成绩耀眼;30多年来,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了8000余万元的价值,从一名普通的铣工成长为首届“龙江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获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记者一页页翻看他的学习笔记,试图从中找到他从工到匠的成功密码。
初出茅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一条三大动力路。在这条1.5公里的长街上,耸立着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人称“三大动力”。董礼涛从小在这里长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二代”。
“1989年进厂当学徒,看着地下的油泥、手上每天都是被零件毛刺割的小口,心里也很迷茫。”董礼涛说,那时,车间嘈杂的声音混响就像未来的无数种可能,不知道哪里是方向。
第一次让他有所触动的是师傅的一个好习惯。“师傅的工具都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我当时就想,工人这个活儿也分怎么干,甭管干啥活儿,都得有个标准。”后来,当董礼涛看到,一个个精美的零件从师傅的手中诞生,组装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设备,让他意识到,什么叫“咱们工人有力量”。
安心当了工人,董礼涛却不安于循规蹈矩地干活。“每干一个活,我都在想,怎么能更好地完成。”他天天围着机床转,原来的工序是这样的,串一串又能咋样?“超级别”的件,到底是咋做的?那时候,不爱说话的“小董”,每天闷头研究机床、工序,同样的机床,别的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时,董礼涛想的是自己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1毫米的范围。
为了提升自己,他白天上班,晚上读夜校,并拿到了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学历证书。
1992年,董礼涛开始代表单位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职工技术比武活动,名不见经传的“小董”第一次拿了个冠军,并在接下来的12年蝉联冠军。
2007年,首次以他个人命名的“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全公司推广,从此以后,大家对董礼涛的称呼也由“小董”变成了“董师傅”。
善作善成
“很多任务都是时间紧、任务重,我的目标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干好。”2020年,重型燃机是公司当时攻克的制造难题。“我们需要马上找到一种钻头,能够在直径1米的圆桶上钻直径1毫米的孔,40毫米的深度。”现去定做工期不允许,董礼涛在刀具商店找到了刚能满足孔深的一种钻头,0.7元一支。“这简直是挑战不可能!”很多工友都表示质疑。为了解决难题,董礼涛马不停蹄进行切削参数试验,当加工任务完成时,大家叹服了。
“创新就是要思路开拓,根本是解决问题。”董礼涛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10年,长输管道燃气增压设备国产化攻关中,每个工件的结构都很复杂、密集,往往一个工件的图纸就能铺现场一地。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董礼涛的手上只有图纸,没有相对应的工艺,一切只能自己摸索着干。从清晨到日落,董礼涛一天在车间10多个小时,“每天做梦都是图纸”。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努力,董礼涛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工件的加工,成功实现整套增压设备的国产化,大大节约了成本。在参与国产首台燃压机组建设时,他整整3年没日没夜地钻研,在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的同时,申报了5项发明专利。
企业发展向好,承担起更多的国家重点项目。“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时代发展提速,我们工人也要转变思想,现在都是数控机床,怎么能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性能?就是要不停地学习业务,不停地钻研技能,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最重要的素质。”董礼涛说。
引领风尚
“在我们厂,董大师编写的‘错题本’就是他徒弟们的‘避坑’指南。”重点工程分厂副厂长张武成说。他口中的“错题本”是董礼涛总结各个项目的制作方法、加工经验编写而成的,如今已经有5000多页,摞起来有1米多高。“为了让我们看得懂,师傅编写得图文并茂,特别实用。”董礼涛的徒弟张世宇说。
2008年董礼涛组建了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带领徒弟们一起攻关。每年工作室都会制定详实的人才培养规划,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制定专门的“名师带徒”活动计划书,并予以监督考核。
目前,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发展包含5个工种、52名成员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已完成各类创新成果近百项,取得28项国家专利、命名操作法3项,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成员中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26名。
如今,已荣获诸多荣誉的董礼涛仍不放松探索钻研的劲头。最近,他正带领工作室的伙伴们,不断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制造。通过不断地研究固化加工方案为数字化产线提供精准的基础加工参数,为公司数字化转型贡献着力量。
“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董礼涛说。
张世光(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