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9:35:12 来源: sp20241127
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载体。新时期,国家科研机构肩负着承担战略性基础研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等使命。
资助机制是保障国家科研机构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机制,也是提升国家科研机构投入效能的突破口和落脚点。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国家科研机构形成了“稳定+竞争”的资助机制,有效激发了国家科研机构的活力。
然而,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中心任务,以及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资助机制仍存在资金投入渠道多、碎片化,机构层面资金内部配置自主权有限,资金投入效能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资助机制面临的突出问题
投入机制、内部配置机制以及投入效果的评价机制是国家科研机构资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效能的提升要以高效的投入机制、合理的内部配置机制以及有效的投入评价机制为保障。从上述关键环节来看,当前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资助机制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现有投入机制难以支撑国家科研机构聚焦特定问题建制化攻关的需求。我国国家科研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稳定支持的机构运行经费与竞争性项目经费。从当前实际来看,稳定的机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机构基本的水电气暖等基本运行开销并支付部分人员工资,而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经费大多来自多渠道获取的竞争性项目经费。这样的投入机制难以促使国家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其建制化科研的组织优势。虽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专项研究经费有效缓解了国家科研机构竞争性项目经费不稳定等问题,但上述机制尚未转化为长效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科研机构投入机制的问题。
二是内部人员经费的配置中科研人员存在自筹薪酬压力,导致难以潜心追求长期科研目标。三元工资制是我国国家科研机构人员薪酬机制的主体,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工资和部分岗位工资由稳定支持的机构运行经费支付。总体来看,稳定支持的机构运行经费支付的工资水平较低,在薪酬总量中的占比有限。绩效工资作为三元工资中的主体部分,则需科研人员自筹。为了获取绩效工资,出现了科研人员过多承担竞争性经费项目、承担与所处机构使命定位不相匹配的项目等问题。虽然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通过特聘研究岗位等方式保障了部分科研人员的薪酬,减轻了科研人员自筹绩效工资的压力。但是总体来看,国家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仍存在自筹薪酬压力,导致科研人员难以潜心追求长期科研目标。
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效果评价机制。国家科研机构资金投入效果的评价是国家科研机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路径依赖问题,当前国家科研机构的预算绩效评价大都局限于财务视角下的绩效评价,尚未能与机构的使命定位、绩效目标、战略规划、科研组织等有机结合。现有综合打分制的评价方法难以回答国家科研机构资金投入效能的问题。
关键环节入手提升投入效能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使国家科研机构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可以从投入机制、人员薪酬配置机制以及投入效果评价机制等环节入手,完善资助机制,提升投入效能。
一是构建与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机制相协调的投入机制。简化投入渠道,借鉴国际上指向性竞争等投入机制的经验,将一部分目前需要竞争获取的项目经费以直接委托的方式拨付给具备研究条件和能力的国家科研机构,以提升机构稳定支持经费的占比。稳定支持经费占比的提升可有效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的主观能动性,为建制化科研的组织打牢资金基础,为进一步解决国家科研机构内部经费配置问题、评价机制问题提供条件。
二是构建有助于科研人员安心致研的薪酬与激励机制。针对国家科研机构人员薪酬的主体部分绩效工资主要来自项目间接费用、绩效奖励的问题,可借助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拓宽绩效工资的补偿渠道,提升基本工资与岗位工资在薪酬总量中的占比。
三是构建以预算绩效评价为抓手的国家科研机构投入效能评价体系。针对当前国家科研机构预算绩效评价实践中重复开展对“事”的绩效评价,缺乏对投入效率和投入效果的评价等问题,要切实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要求,基于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3E理论,构建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评价结果,构建以投入效率评价和效果评价为重点的、新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回答国家科研机构投入效能问题。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