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筑农业繁荣路

发布时间:2024-11-23 22:13:06 来源: sp20241123

原标题:携手共筑农业繁荣路

2023年5月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签订食品科学与工程合作办学协议。

学校专家韩清芳、冯浩、张正茂、胡银岗与北哈州国立大学农学院院长Altyn教授(从右往左)在示范园调研春播前工作。

今年3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和《农业科技报》记者靳民共同创作的《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得持续关注。在与哈萨克斯坦和越南的出版机构签署哈萨克文、越南文版权输出协议基础上,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又在6月举行的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与东西伯利亚图书出版公司签署了俄文版权输出协议。

“我从来没想过,这本书能被译成哈萨克文、越南文和俄文!”张正茂对于该书广受国际青睐有些意外,笑着说,“这种小麦,咋还一不小心种出了不小的名堂呢!”

《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走出国门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这一方面是因为该书“内容为王”,以长篇纪实文学的手法真实记录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投身农业国际合作,用智慧和汗水播撒“中国种子”的动人故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当前的时代背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相关沿线国家的“丝路热”正在持续升温,各国民众对了解与中国开展农业等领域合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与日俱增。

1、传承丝路历史,走向农业交融互利之路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从古长安出发,给西域带去了茶叶、丝绸、掘井技术,带回了石榴、苜蓿、胡麻等物种,开启了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大门,拉开了古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掀开了中国与世界发展新的一页,迈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杨凌与古长安仅相距80公里,是教民稼穑农神后稷的故里,现已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作为肩负“支撑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使命、拥有最齐全农林水学科的国家“双一流”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着研究丝绸之路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深厚积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教授石声汉便对不同历史时期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进行过深入分析,认为凡是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1962年,石声汉在《科学史研究》发表的《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专门揭示了丝路引种作物与张骞的对应关系。

在此之前,石声汉自1952年起花费约10年时间认真修订了曾对世界农业科技产生深远影响的明代典籍《农政全书》。该书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农学著述“两大高峰”。尽管石声汉英年早逝未能看到其成果出版,但经辛树帜教授等一批老先生精心修订,整理本《〈农政全书〉校注》终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于1980年获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科研成果二等奖。2020年5月,石声汉教授的《〈农政全书〉校注》复原本与读者见面,再次引发学界轰动。

2、开拓海外援农,探索对外农业科教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快了探索对外农业科教合作的步伐。200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的海江波前往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开启了与非洲大陆的不解之缘。在26次赴非、足迹分布12个国家的援农经历中,海江波坚持一边探索,一边总结经验。

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海江波重点推广具备高产特点的饲用型玉米品种,却未能获得当地民众的充分认可。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养殖业并不发达,对玉米饲料的需求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该品种玉米的食用口感不佳,难以走进当地民众的日常饮食。海江波团队不得不为解决需求问题而专门对接当地的饲料和养殖企业。在喀麦隆,海江波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水稻种植产量目标并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但也同样遭遇了难以打入当地市场的难题,因为当地人的饮食以木薯和玉米为主,大米的消费量不大。上述经历都令海江波深刻意识到,在注重传授技术和提升产量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海江波说,“真正做到‘接地气’是在非洲开展农业工作的关键。”

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开展国际农业科教合作方面已先行一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清楚看到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开展农业合作的光明前景。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6年11月联合丝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大学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全力打造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教合作新模式。

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建成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与之就农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和食品生产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得益于相关合作成果的示范效应,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有18个国家的96家科教单位和企业参与其中。在积极推动联盟发展的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际“朋友圈”亦迅速扩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积极把握上合组织提供的发展机遇。2020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为更好服务该基地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力办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并先后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发展报告》《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报告》等7份智库报告,多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技术标准等开展课题研究、举办高级别学术会议。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联合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的19所大学发起成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农学高校联盟”,并举办“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农业高等教育合作”校长论坛。

“只有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才能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和动力,共同推动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农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的国际合作。

3、播撒科技火种,迈向农业合作共赢之路

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里,张正茂正头顶烈日拨弄着长势喜人的麦穗。他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随后将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种植试验。”据他介绍,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下的春小麦中有四个品种表现突出,其中西农10号和西农12号的产量与当地品种相比分别高出28.6%和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依托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稳步推进良种繁育、品种技术试验示范合作,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土地沙化治理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等,制定了7项作物生产标准和11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得益于集成配套技术的支撑,哈萨克斯坦农业示范园示范种植和辐射带动的农田分别多达25万亩和450万亩,可为国内市场提供40余万吨优质原粮,相当于近三年我国小麦年均进口量的八分之一。“去年为150万亩的家庭农场开展订单农业,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约14万吨。”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表示,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大规模小麦订单生产已经具备优质种源和面积基础。

“我们与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北哈州国立大学合作筛选了一批优良品种,其中小麦试验增产幅度最高达60%,一般也在20%至3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介绍道。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示范种植13大类、115个农作物品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4大类、9个作物品种。其中,2个小麦品种已进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一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育种研究领域青年专家陈亮和课题组同伴的梦想。为此,他的科研团队正致力于同其负责对接的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农作物示范园深度合作,将我国培育的优质作物种子通过试验向当地引种、推广。

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工作同样卓有成效。在农学院教授冯佰利等人的努力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向当地引进展示了小麦、大豆、糜子、荞麦等农作物新品种120个,还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联合出版了《一带一路农作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白俄罗斯卷)》。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副校长季别茨·尤里表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成果丰硕,将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

除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还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技术大学、格罗德诺国立农业大学和维捷布斯克国立兽医学院等重点农业院校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

白俄罗斯驻中国大使先科·尤里特别重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他指出,中国是白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畜牧业和创新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支持白俄罗斯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科教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像陈亮、冯佰利一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有许多专家活跃在各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传播旱区农业致富的金种和科技的火种,用实干谱写属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西行漫记”。

4、跨越千山万水,奔向农业教育繁荣之路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开发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知华友华农科高素质留学生教育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

今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签订了《中哈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双学位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协议》。根据协议,哈方学生通过在两国学习,可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颁发的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特色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做研究、办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董事会主席、校长季列乌奥夫·加纳特·马拉多维奇说:“学校专门成立了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学教育中心,将以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合作办学为契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推进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

得知该利好消息后,来自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吕欣教授团队中攻读博士的马拉提感到非常振奋。他说:“此次合作将对我们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希望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西农师资,成长为我们国家急需的优秀农业专家。”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你们。我更希望你们有机会到中国看看,去西农求学。”学成回国后在哈萨克斯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执教的哈斯铁尔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学好汉语,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感受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

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重视培养留学生的专业学科能力和素质,还大力支持他们深度感知中国。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孔昊就选择来到陕西合阳南沟村小学支教,一边给孩子们上英语口语课,一边感受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变。今年3月,在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举办的“感知中国”主题营开营仪式上,孔昊还和他的小伙伴把乡村支教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情景剧形式进行呈现,博得了满堂彩。

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农业人才的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于2019年设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项,鼓励和支持学生围绕绿色农业生产等具有实践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海外实践经验且立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企业及科研单位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该专项现已招收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179人,先后派出70余名学生赴北哈州国立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中企海外基地开展3个月至6个月的海外专业实习。

“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项的2021级研究生唐君彦、陈晓琴和刘文瀚今年5月启程前往北哈州国立大学,对引种小麦表现以及示范园播种、管理与生产水平等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研。抵哈不到一个月,三位学生便有幸见到了来校视察的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唐君彦兴奋地表示,总统先生不仅给我们赠送了礼物,还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科学,哈萨克斯坦将无法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欢迎中国的先进技术类大学在哈开设分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学生可以在海外实习过程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在‘一带一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坚定地表示,未来西农人将继续在“一带一路”上且歌且行,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记者 李遥远 李盛明)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