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2:34:18 来源: sp20241122
走进位于江西景德镇昌南新区名坊园内的“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一层展馆里,创新的凤凰衣釉、火焰釉、雪花釉、荷莲绿釉等颜色釉陶瓷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82岁高龄的邓希平正在向游客展示她创作的秘釉流霞盏,讲解着颜色釉工艺产生的“无水现水”的奇妙光学现象。失传多年的唐代“秘瓷”和明代“流霞瓷”在邓希平的手中以创新融合的方式试制成功,重现唐明瓷艺风韵。
邓希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颜色釉配方的开发研究上一干就是59年。迄今,她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能批量生产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余种。
1965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邓希平被分到轻工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工作,自此走进了颜色釉的神奇世界。
颜色釉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矿石、植物、动物骨骼等材料通常用于颜色釉料的配制,来自相同地点的矿石在化学结构上也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异,即使工匠按照祖传的配方进行配比,烧制出来的颜色釉瓷成品率也很低。“无法精准把握颜色釉的原料配置、生成条件,是颜色釉断代的主要原因。”邓希平说,“它就像有生命一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这让我觉得充满挑战。科学技术的介入,可以帮我们了解它、适应它。”
这其中,郎红是颜色釉烧制中的一座高山。“若要穷,烧郎红”,景德镇流传的这句俗语生动说明了烧制郎红的难度。由于传统窑温度不易控制,烧制郎红的失败率极高。通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试验,邓希平发现,郎红色彩的出现有一个5摄氏度的温度区间,窑温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就会失败。邓希平通过改进配方等方法将这一温度区间扩展到80摄氏度,大大降低了烧制的难度。
“即便这样,因颜色釉的生成条件非常复杂,就算依靠复杂的配方和深奥的公式也不一定成功。”邓希平说,颜色釉一定要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在应对客观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反复试错和思考,只有这样这门传统技艺才能在传承创新中生生不息。
1984年,邓希平担任景德镇建国瓷厂总工程师,一上任她就重新组建研究团队,成立“邓希平工作室”,在继续传承颜色釉制瓷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推陈出新。
数十年来,无铅均红釉、郎红釉、彩虹釉、玫瑰紫釉……多种颜色釉在她的手中重新现世,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精进。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出现在邓希平身边。
“我很少带传统意义上的徒弟,但我桃李满天下。”邓希平坚信传统工艺不应该局限于拜师学艺的模式,而应该把传统工艺视为科学技术,通过教学和学术交流途径广泛传承,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传承方式。
看着邓希平的作品,很难想象,灰白的陶瓷坯子,能够在材料和高温的加持下呈现出如此多变的色彩,“传承与创新是孪生体,用科学的态度去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邓希平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4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