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唐晓阳:为什么中国能够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11-22 05:24:30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9月2日电 题:为什么中国能够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

  ——专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

  作者 马德林 官逸伦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的主题是“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中非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非合作具有哪些特点?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非为什么能够携手推进现代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视频:【东西问】唐晓阳:为什么中国能够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十几年间多次去非洲调研,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

  唐晓阳:第一次去尼日利亚时,我跟着一个当地医生朋友去了他的村子。他见到这个人叫“妈妈”,没过几天见到另一个人也叫“妈妈”。我就问:到底哪个是你的亲妈妈。他说这无所谓,因为在他小时候,这些人都照顾他、给他吃的。对非洲人来讲,“亲生母亲”和“非亲生母亲”的区分,可能没有太大意义。有时候,他们还会特意弱化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的区别。

2017年,唐晓阳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调研。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到非洲的中国人和非洲当地人之间是存在一些误解的。比如说,对于非洲人的工作态度。有的中国企业家会说,非洲人成天请假,父亲的葬礼都去三回了。但理解了非洲人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现他所谓的“父亲”可能是他的邻居、伯伯,是家族或社区的长者。所以有时候他并不是偷懒,而是遵循所在社区的一些文化习惯。

  同样,非洲人一开始也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整天干活。中国企业家跟非洲人讲,要存钱、买房子,而不只是拿钱喝酒。但非洲人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买房子的社会需求和习惯。后来非洲人慢慢理解,中国人努力工作、存钱是源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期望,或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事业的规划。很多非洲员工也开始跟着中国企业家学会存钱,学会思考怎样壮大企业,促进个人、孩子和家庭的发展。

  人的行为与社会习惯相联系。当社会习惯、社会条件发生改变,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可能自然而然地改变。

   中新社 记者:据您观察,非洲国家当前主要的需求是什么?中非合作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唐晓阳:过去二三十年里,非洲国家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发展经济。因为他们意识到,由于经济落后,很多政治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影响了其政治目标的实现。所以现在很多非洲国家越来越强调发展经济、就业、基础设施等。

  关于挑战,从短期来看,中非合作现在主要受到世界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美国利率高企,意味着资金回流美国,能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获得较高回报,这就导致非洲的融资成本、投资成本升高,这是过去几年影响非洲经济的重要因素。

  从中长期来看,碎片化的市场导致非洲政治不稳定、基础设施无法长期规划,建立顺畅物流产业通道的难度大,非洲内部物流成本非常高。另外,非洲各国市场太小,各种法律规则太复杂,都会导致中长期投资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

   中新社 记者:如何应对上述挑战?

  唐晓阳:对于这些挑战,中国的原则是不干涉内政,也不输出政治条件,而是务实地做参谋或推进一些实际项目。

  以非洲推进一体化为例,其难点之一在于,非洲不单存在政治上的分割,经济结构上也存在重复性,互补性小,非洲国家普遍向外输出资源、对内进口工业品。针对这一点,中国的一些项目注重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不同的工业产品,如在西非建立多国共用的炼油厂和钢铁厂,使其形成互补关系,增强了非洲国家间经济的互补性,减少重复性。

  非洲一体化的另一难点,在于跨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困难。对于这一点,中国不是从政治上推动非洲国家开放市场,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其建设跨国基础设施。亚吉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之间形成更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这些都是看上去比较小,但又更实在的做法。

  此外,中国现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非洲发展同样面临逐步提升质量的问题。在中非合作里也可以适当多强调“质”,如建设一些“小而美”项目。

   中新社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主题?为什么中国能够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

  唐晓阳:“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契合当前中非合作和非洲发展需求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中国始终认为,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当然也是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共同目标。

  关于现代化的路径,西方想要将所谓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强加给其他国家,但基本上都“水土不服”,没有让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反而中国用自己独立的模式在现代化方面实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强调国家独特性和自主性。这反映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借鉴意义,即各国按照自己的经验走自己的路,非洲也可以走独立自主的路,实现现代化。这种精神有利于非洲进行自己的探索,同时因为中国的存在,非洲在现代化道路上并不孤独。

  与此同时,中非合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下一阶段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离不开同全球所有地区,包括非洲的紧密合作。因此,中非合作本身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

2018年,唐晓阳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调研。受访者供图

  另外,中国的一些企业投资,成为非洲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外在力量和资源,为非洲的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新社 记者:从全球角度来看,中非合作的独特意义是什么?

  唐晓阳:一方面,中非合作是在“全球南方”领导的新的现代化背景下进行的。

  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南方”国家生产力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七国集团。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不再是小众、边缘的,而是成为全球化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非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合作。

  政治上,中非双方共同拥有反对强权、殖民、帝国主义的历史,现在也依然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不干涉原则。

  经济上,中非双方更强调市场化、投资与经贸合作。非洲欢迎中国的投资,要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中国也强调市场化,而非单纯援助非洲。这是一个全新的、以“全球南方”为主的现代化的特点。

  另一方面,中非合作又是在全球四五百年的现代化潮流中开展的。

  工业化、现代化最早源于西欧,并被推广到全世界。后来,中国逐渐找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现在,同样受过西方工业化国家压迫的非洲地区,看到中国的成功实践之后,其实现“非洲式现代化”的自信得以提升。非洲地区也能通过和中国的伙伴关系,大大加速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并在全球形成多样的现代化路径。

  因此,看待中非合作不必局限在中国和非洲,而是可以将其放在全球的、历史的广阔背景下。

   中新社 记者:如何形容您眼中的非洲?

  唐晓阳:我所认识的非洲非常有趣、有活力、有希望、有潜力。

  非洲的环境、历史、人文都很有意思,当你真正去了解它,就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非洲人在一起,往往感受到的是快乐,他们会用快乐、开朗的情绪来感染你。(完)

  受访者简介:

唐晓阳。受访者供图

  唐晓阳,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系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主持人。研究方向包括政治哲学、“一带一路”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曾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任职,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开发银行及多家科研院所和咨询公司顾问。曾赴亚非拉调研60多个国家,对数千名企业家、官员、工人、农民进行访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著有《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中非经济合作的方法和影响》《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启示》。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