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润泉州(文化中国行)

发布时间:2024-11-21 22:59:34 来源: sp20241121

  申遗成功三年来,福建泉州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朱漆大门缓缓打开,人头攒动的福建泉州府文庙,人群瞬间安静,明伦堂前,演奏者抱着各式乐器落座于八足圆凳上。清雅的南音曲目《春光明媚》响起,大阮、南音琵琶、现代木箱鼓、洞箫等乐器相得益彰……

  每隔一周,泉州点水南乐乐团成员、洞箫演奏技艺传承人沈艺捷便带着乐团老伙计们来到泉州府文庙展演。“古遗址上涌起时代潮,活动效果超乎想象地好!”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说。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人文经济,让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更好为发展增添光彩。

  “家门口的文化遗产,谁能不爱护呢?”

  红砖古厝,曲径通幽,金鱼巷里,脚下是青铜铺就的金鱼图案,身旁是流光溢彩的泉州花灯。行走在泉州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巷中,满眼都是喜庆的“中国红”。锣鼓声起,南音、木偶戏、火鼎公婆等戏团鱼贯而过,不少身着马面裙、华服衣裳的年轻人用相机记录下难忘时刻。

  “我们对金鱼巷组织实施了微改造工程,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说。

  经历过微改造的金鱼巷,是泉州古城修复“绣花功夫”的典型映照——以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3年来,泉州古城相继启动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边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边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

  开元寺、石湖码头、德化窑址、市舶司遗址……走进泉州的22个遗产点,千年以前,“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犹在眼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郭旃说:“保护泉州1300多年的历史文脉,要注意世界遗产的综合效应和根本效应,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

  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加快建章立制、坚持制度规范。今年1月1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及相关活动进行了系统规范。在泉州,2023年文化遗产相关立法占总立法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法规条例的保护对象,不仅包括世界遗产,也包括普通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多方形成合力,在泉州,已建立文物与司法监察的联动监督机制,全面统筹世遗保护利用工作。

  “本次修缮工作已顺利完成!”近日,位于泉州晋江的庄用宾故居,修缮施工传来了好消息。2023年,修缮工程施工队进驻后提出了一些增补项目,但囿于资金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晋江市纪委监委检查组及时督促晋江市文旅局及下属文化馆做好增补项目必要性审定,组织主管部门、属地街道、庄用宾后人代表及施工方“四方”会商,确定增补量和资金出处。不到半个月,项目便正式启动。

  从多方联动到民众参与,泉州文物保护利用共治共享的格局正在形成。

  周日早上7点,家住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的吴秀满老人,早早来到巷子尽头的市舶司遗址。千百年前,这里曾是万国商船的必经之地,是我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如今还有一座四合院矗立于此。87岁的吴秀满,成为市舶司遗址的“民间守护人”已有28年,年至耄耋依然精神矍铄,对遗址历史如数家珍,“家门口的文化遗产,谁能不爱护呢?”

  不只吴秀满,泉州市文物局建立了一支100多人参与的文物志愿者服务队伍,涵盖文物专家咨询、义务讲解、义务巡查等领域。与此同时,每年至少一次的文物利用和安全管理培训班,让吴秀满常学常新:“你看,线上导览、录制语音讲解,我可是紧跟潮流呢!”

  “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出新的创造力”

  青石路面,石坊矗立,泉州古城模范巷内,一座名为小山丛竹的口袋公园,续写着泉州千年文脉。

  “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有祀詹祠堂不二祠;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大儒朱熹多次在此讲学,建亭植竹题匾。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拜谒朱熹,小山丛竹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说起小山丛竹的历史渊源,泉州侨乡文体产业开发公司负责人林晓赟滔滔不绝。

  眼前这座秀丽的口袋公园,在20世纪曾经房屋破败、道路坑洼。

  2017年以来,泉州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在古城范围全面启动12项修复计划,小山丛竹的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并在2021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是全体泉州市民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出新的创造力。”郭旃说。

  曾经为家乡泉州写就《刺桐城》一书的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如今受聘成为小山丛竹书院首任山长,在书院里牵头开办系列讲座,邀请名家学者来到泉州,也吸引众多本地文化名家相继走进小山丛竹,力争将这里打造成为“立足泉州,放眼世界”的文化地标与学术高地。

  在泉州,众多历史建筑得以保存文脉。通政巷北侧,拥有180余年历史的苏廷玉故居,引进文化产业公司,木偶戏团展演是其常备活动;始建于清初的正音书院,如今吸引讲学堂、电台节目录制、公益阅读等多项活动在此常驻,一个功能全面的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已然成形;修缮后的黄氏宗祠作为泉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步作为泉州古城考古陈列展示馆,对公众免费开放;金鱼巷49号通过以修缮权换取使用权,设立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泉州工作站……

  以民为本、以用促修、共建共享,近年来,泉州市注重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微改造中留住泉州古城的“根”与“魂”,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景象再现宋元时期独特的海洋文化风貌。

  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背山面海,坐落于世界遗产点洛阳桥畔,以“桥南”为名已有上千载,村里仅300多米长的古街,便随处可见闽南祖厝、中西合璧洋楼,结构丰富,工艺精湛,彰显了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艺术的魅力。

  坐拥优质的世遗资源禀赋,在申遗成功以来,桥南古街人气日渐提升。洛阳桥世遗大讲堂、洛阳桥公益宣传活动、“风采世遗 有福洛江”和“文明旅游·悦享生活”大美洛江交响音乐会等精品活动在此举办。

  申遗成功以来,泉州市加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目前已有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遗址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获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文促产,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华灯璀璨,位于丰泽区的汉月花灯工作室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傅草艺还在通宵赶工,手中一盏名为“清和富贵”的无骨刻纸料丝灯即将完工。再过两天,这盏融合刻纸、绘画、料丝、沥粉线、贴金箔等多项技艺的花灯,将现身在一家茶旅空间里,与瓷器、茶叶一起,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元宵花灯,如今有了日常应用场景,订单多到排不过来。”傅草艺笑着说。17岁便开始拜师学艺,傅草艺在早年间也曾为生计发愁——元宵花灯节庆属性强,工艺复杂但不耐用,销路打不开,手艺人便无法以此为业。

  “要说改变还是这几年的事,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各式酒店、茶旅空间的兴起,让花灯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傅草艺说。工作室里,既有传统花灯,也有针刺工艺的台灯、DIY小花灯。“尤其是针刺台灯,广泛应用在新中式装修风格中,销量一直很好。”

  傅草艺的话语,映射泉州以文促产、以产兴文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2023年以来,泉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文旅+”专项行动,实施古城配套提升、古城引流、文化赋能工业、小分队推介、海丝推荐官工作室、簪花围爆款IP打造等系列工程。

  在海浪涛声里,于蚝壳大厝边,将浪漫的簪花戴于头顶,是怎样一种体验?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自打去年“蟳埔簪花围”在网络上走红以后,便吸引来大量游客——据有关短视频平台统计,今年春节,“蟳埔簪花围”相关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3058%,成为播放量增长最快的民俗项目。

  “3.8平方公里的社区里,诞生了300多家经营主体,其中经营簪花围业务的便有超200家,吸引外来摄影、花艺、美妆从业人员上千人……”蟳埔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庄群笑着说起一年来的变化。眼下,每日上万人次的客流量,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文化现象走红带来市场繁荣,但同样也要加强监管,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好非遗民俗,深挖文化内涵。”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工作人员黄燕鹏说,组建跨部门的指挥部和文化专班、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村落规划开发、对破败民居进行统一托底修缮、规范市场运行……“目标就是系统保护蟳埔文化,以文促产,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组数据,让泉州市文旅经济办副主任颜福州颇为骄傲:2023年,泉州市接待游客86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4%,增速全省领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泉州世遗传播呈“幂数增长”态势。

  “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树品牌、强龙头、提能级’为抓手,着力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泉州市市长蔡战胜表示。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