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05:33:52 来源: sp20241213
五月鹏城,郁郁葱葱。
从“大漠孤烟”到诗意江南,从雪域高原到“雨打芭蕉”。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场荟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文化精华,汇集世界顶流文化企业的文化交融盛会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有人这样形容文博会:不用东奔西走,一日尽览中国。在这里,数字创意如此神奇、文化科技交融创新,非遗传统在这里“老树发新芽”,焕发勃勃生机。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叠合融通在一起,奏响的正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进行曲”。
数以百场的活动、数以千计的展位、摩肩接踵的人潮、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纷至沓来汇聚形成这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在这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也向世界展示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老却又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国。在这里,文化与文化交融;在这里,思想与灵魂碰撞;在这里,更是传统与潮流、活力与创意、底蕴与魅力互相成就。
以文会友,博览天下。
向“新”蝶变
弄潮儿向涛头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04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沿着航线、轨道、航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齐聚深圳,如一朵朵花瓣般,汇集而成文博会这朵五光十色的“文化之花”。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发展的20年,亦是广东乃至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20年来,文博会展示规模从首届4.5万平方米增至16万平方米;线下展商数量从首届700多家增至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从首届10个增至108个;每年吸引海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展示与交易,范围辐射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20年来,非遗国潮焕发生机、数字创意蓬勃发展、文化品牌不断赋能品牌出海。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逐年攀升,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年来,在文博会上不断涌现的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应用、新观念,已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事。
事实上,文博会落子深圳并非一帆风顺。早在当年,就有不少人认为深圳是经济特区,不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那么有历史文化底蕴,文博会选址在深圳设立是否“底蕴不足”?
然而,改革开放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发展春潮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奔赴梦想的“弄潮儿”。让这座城市汇聚了五湖四海“追梦人”,每个不同地方的人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背景,而这也孕育了深圳拥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碰撞、历史沉淀与潮流创新在交融,这座城市如文化的“大熔炉”般融合荟萃。多元文化正不断成为深圳熠熠生辉的城市“新名片”。
回首来路,文博会的诞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家战略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决定从2004年开始举办文博会。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产物,首届文博会便受到高度关注,由深圳市到广东省,再到国家主办,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文博会的全称是“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从第二届开始的文博会,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虽然只多了“交易”二字,却意义非凡,这也标志着“市场化”越来越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主旋律之一。
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占深圳市GDP比重由增长至8%左右。文博会,点亮这座年轻城市文脉基因,也借助“鹏城”创新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新腾飞。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文博会是一扇窗口,透窗看画,描绘的正是一座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协作共赢,亦勾勒出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景象。
从此,文化产业对于因改革开放而兴起的“鹏城”深圳,如安上了两翼,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一城一会,大鹏同风。
科技赋能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本届文博会分为8个展馆,推出近400项活动,由创建之初,文博会会场从首届的1个增长为本届的52家分会场,各分会场借助文博盛会展现自身特色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成果。
博览与交易是文博会的主题。二十年来,文博会已累计达成超2.8万亿元成交额,服务文企机构42323个,参观人数6500万人;累计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
历届展会,各馆展示和交易内容都代表了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各组团把自家“压箱底”的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悉数亮相”,文博会已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首展”“首发”“首秀”首选平台。
来自山东的一键实现屏幕自由卷曲的升降卷曲激光电视、来自安徽的“时空徽影”3D奇幻空间、AI虚拟人等集体亮相,展示科技创新赋能未来文化生活的新趋势、新前景。
除此之外,广东还带来“鹏城・脑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通用AI大模型等8个代表性大模型产业应用代表性企业将以深互动、沉浸式场景亮相,展示广东科技创新赋能未来文化生活的新趋势、新前景。
以展带商,以文兴业。本届文博会上,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度再创新高,一批批行业“顶流”一批批文化产业“新势力”等数字文化企业,以及国内前沿的文化科技、文化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企业参展。
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海群表示:公司已经连续五届参展文博会,每一年都收获满满,我们可以更多地把自己公司的产品,推荐给各行各业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向不同的领域,扩展我们的市场,能够引进更多的项目。
一直以来,文化产业都是广东的“特长”之一。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文博会扎根广东的20年,也是广东不断文化产业发展的20年。目前,广东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08万家,占全国1/7。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正在文博会这个平台花繁果盛。自2022年起,文博会全面强化展会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为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布提供“首展”“首发”“首秀”平台。
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增长6.0%,全国占比超过1/6(17.36%),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
以文为阶,拾级而上。
厚积薄发 拥抱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十九届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走过20届,文博会早已不是深圳一座城市的故事,而是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绚丽舞台。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正通过文博会这一舞台,在深圳聚焦,向世界“放大”。又在这里,收获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这种吸引力从不断增加的海外人气可见一斑:本届文博会参展国家和地区由50个增加至60个,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8个;国际展区面积增加至2万平方米,海外采购商人数由2万名增加至3万名。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今天,第二十届文博会开幕,文博会和中国文化再次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之美。
走过二十载的文博会,早已不单是一场文化产业博览会。它的身后,沉淀着的,是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面向的,是一个“新”潮流澎湃、文化之花竞放的新世界。透过文博会这一平台,我们看到一个古老却质新、悠久又活泼、可敬而自信中国,昂首阔步,大步向前!
(总台记者 郑澍 刘润泽 林丽丽)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