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升级 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4 19:07:08 来源: sp20241124

  河北邯郸,钢焦一体化产业升级项目内,捣固焦炉设备全部联网,煤饼装填、推焦等流程实现无人化作业;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CI—20PI型人工耳蜗产品实现国产替代,售价仅为同类进口产品50%……近年来,新兴际华集团聚焦冶金铸造、轻工服装、机械装备、应急、医药五大主业,坚持强主业、谋创新、增活力,立足产业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主业  专注升级

  离心球墨铸铁管,是铁水添加球化剂后经过离心机铸造而成的管道。生产生活中,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市政给排水、供热、燃气,水利调水、农田灌溉,以及工矿企业输送尾矿等浆体。

  位于邯郸的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离心球墨铸铁管的重要生产企业。走进武安工厂4.0智能生产车间,机械臂辗转腾挪,将由离心机浇铸成型的一根根管材放入退火炉中。伴随着升腾的水汽,打磨、检测、涂装等工序依次完成。

  “2019年,这条智能化标准线建成投用。以前,每条产线只能生产固定尺寸的铸管。现在,一条产线就可柔性生产直径从0.3米到1米不等的铸管,效率还提升了近一倍。”新兴铸管武安本级公司总经理孙弘介绍,每天有2000余吨铸管成品在这里下线,发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将“一根管子”做到产销量世界前列的背后,是新兴铸管对产业升级的不懈追求。

  瞄准瓶颈短板,突破关键技术。“管材应用场景中,内外涂层是最主要的技术难点。”孙弘说,外涂层要提高抗腐蚀性、延长寿命,内涂层则要保护介质稳定,“这些年,我们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研发出各类涂层材料,还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聚焦用户需求,改进技术工艺。“以前,铺设管道时要挖开地面,费时费力,推升成本。”新兴铸管董事长何齐书说,针对这一难题,公司采用球墨铸铁管“顶管施工”工艺,借助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将管道逐节顶入土中,实现了在不开挖沟槽的情况下敷设全线管道,“施工速度是传统工法的3倍以上,大大缩短了工期。”

  产品升级没有止境。开发新一代高强高塑资源节约型管材,铸管车间实现超低排放,固废100%回收再利用……“身处传统行业,我们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转型升级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何齐书表示。

  聚焦主业,专注升级,实现更好发展。近年来,为摆脱过去业务产业跨度大的弊病,新兴际华确立了“531”产业布局(即冶金铸造、轻工服装、机械装备、应急、医药五大主业,资产经营管理、现代供应链物流、现代商业服务三个专业化领域,以及一个产业投资平台),通过“主业归核、资源归集、产业归类”,对107户企业的产权进行划转、托管、剥离、资产处置等多种调整,先后盘活资产数十亿元。

  冶金铸造板块,新兴铸管力争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优特钢研制商和球墨铸铁管及管件制造商;轻工服装板块,际华股份力争打造重要的防护品、防护性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制品的制造商;医药板块,海南海药力争打造海南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和世界级检验检测平台……定位更清晰,方向更明确,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健前行。2023年,新兴际华实现利润总额20.11亿元,同比增长3.77%;全员劳动生产率33.05万元/人·年,同比增加1.75万元/人·年。今年前4月,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成额同比提高54%。

  不懈创新  增添动力

  去年5月,云南丽江,“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现场,接到指令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智能识别火点,持续立体喷射高压水柱。随后,火势迅速被封控,空地联合营救扑火等演习科目顺利完成。

  这个新型灭火装备,是由新兴际华自主研发设计的“空地协同大载荷系留无人机”——拥有6只“触角”、一套自控“大脑”,重250公斤,与地面消防车使用线缆和水管连接,起飞重量、作业高度、喷射距离、续航时间、抗风等级等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研发这一装备,初衷在于服务国家安全应急产业战略需求。“以前无人机高空灭火,主要依靠携带灭火罐实施,灭火时间只能持续一两分钟。”来自新兴际华(北京)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的段婷婷介绍,系留无人机与地面消防车之间有管路相连接,可以源源不断地喷射泡沫、维持最佳飞行状态,大幅提升灭火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2022年10月底立项,2023年3月成功首飞。不到半年时间,项目人员付出了艰苦努力:从转化模块、线缆选用、收卷方式到系统布局、集成架构、造型外观,全是从零起步,一点点摸索、推演、论证。

  800公斤级系留无人机、350公斤级中大型复合翼无人机、全地形机器人……新兴际华(北京)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研发的“任务列表”还有很多。

  创新,已成引领新兴际华各板块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捷报频传——研制集防风、防水、耐磨、保暖、舒适等功能于一体的防寒保暖帐篷,可抗8级大风,为极端区域宿营提供了适应性产品;开发带水带压管道检测机器人,有力支撑非开挖应急管道修复施工……

  “我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世瑞表示,下一步将助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走进新兴际华材料技术研究院,各式新材料琳琅满目:技术领先的纺竹涤抗菌纱线,可织出一件件吸湿透气的服装;高硬度、高熔点、边长30厘米的碳化硼陶瓷板,是理想的装甲防护生产材料;弧形气密拉链,用于制作航天服……

  这个研究院于2022年初建成,其诞生源自集团“深化科技改革、补齐科技短板”的重要部署:组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材料技术研究院和工程科技研究院,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选聘和管理科技型企业经理层成员,科研骨干人员全部采取岗位工作制、协议工资制,实行“不看身份、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市场化机制。一系列动作相继展开,形成了由15项制度、办法、细则组成的科技改革政策体系。

  改革举措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材料技术研究院,青年骨干李永建博士的团队承担了“揭榜挂帅”项目。2023年1月项目立项,2023年末便通过中试、优化等环节,实现订单交付。今年2月,团队又接到了新订单。

  “岗位和兴趣高度契合,待遇、发展前景也很好。科研团队可在10年内以最高30%的比例参与成果许可获得的收入利润分配,让我们更有积极性。”李永建告诉记者,今年将带领团队研发抗冲击工程塑料,努力将材料配方和产品源头国产化。

  机制活,人才至,新兴际华稳步从生产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截至2023年底,新兴际华科研人员共计2294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材料技术研究院拥有300余人的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占比达到90%。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新兴际华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健全:成立主业板块公司,深入推进“三统一”(统一生产、统一研发、统一经营),明确“集团管总”“板块主营”“企业主战”的管控模式;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及刚性兑现;2023年集团公司各级企业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管理人员141人,占比提升至7.25%……

  “惟有改革才有出路,惟有发展才有未来。”贾世瑞表示,新兴际华将坚持不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的双提升,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应有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