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发布时间:2024-12-15 22:42:20 来源: sp20241215

  85.8%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年轻人爱上非遗,超半数受访青年认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个国庆节假期,各地举办的非遗市集、非遗展览、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打卡。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今年国庆节假期,95后刘文文到福建泉州旅游,打卡了当地的非遗市集。她介绍,集市上有很多非遗摊位,竹藤编、砖雕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之前就听过泉州的簪花围很有名,这次来游玩很想体验一下,换个新的造型,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大家体验过哪些非遗活动?调查显示,观看非遗文化演出(53.3%)和参观非遗博物馆、展览馆(50.4%)排在前两位,获选率超过半数。其他还有:穿戴非遗元素的服饰首饰(44.2%)、品尝非遗美食(43.5%)、购买非遗周边产品(40.5%)、体验非遗项目(如编织、扎染等)(31.9%)、拍摄非遗相关视频(13.3%)。

  “近几年,对非遗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95后肖瑶大学学的是湘绣专业。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二时,肖瑶接触到了湘绣中的桃源刺绣,对这种源自家乡的传统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桃源刺绣的图案以貔貅、麒麟、狻猊为主,颜色鲜艳、对比强烈,但又很协调,总体上显得比较粗犷、多变,有种‘丑萌丑萌’的感觉。”

  2020年大学毕业后,肖瑶回到家乡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钻研和传播桃源刺绣技艺,如今是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源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社会各界对桃源刺绣的关注度提高了,每年都有各地高校的师生前来了解和研究桃源刺绣,还有各种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的魅力。”

  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非遗热”体现在哪些方面?52.1%的受访青年认为非遗技艺、活动受到更多关注,50.0%的受访青年感觉市面上的非遗周边产品更丰富,49.4%的受访青年觉得大众对非遗相关的产品消费意愿增强了。其他还有:了解和体验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44.2%),打卡非遗成热门旅游项目(42.9%),非遗工作室、体验馆遍地开花(34.3%),日常服饰装饰中的非遗元素更常见(28.4%),展现非遗文化的影视剧、节目更普遍(16.8%)。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孟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从事职业剪纸有十几年了,他觉得,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愿意购买非遗产品。几年前,畅杨杨曾在洛阳的景区里开过工作室,现场为游客创作定制剪纸,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好几千元。“这让我感受到剪纸是受到大家欢迎的,做这个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畅杨杨觉得,旅游市场的火爆也为非遗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他说,洛阳作为我国著名古都,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身穿传统服饰前来打卡,还有各种研学游,不仅会带青少年参观景点、博物馆,还安排了剪纸、观看河洛大鼓等非遗体验项目,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洛阳的历史文化。“随着非遗越来越火,一些汽车、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公司找我们合作,打造国潮产品。这让非遗有了更多跨界融合的机会,表现形式也更让人耳目一新了。”

  年轻人为何会爱上非遗?调查显示,55.6%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非遗的影响力扩大,54.9%的受访青年觉得是非遗与时俱进,更贴近现代生活,54.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他还有: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44.5%)、非遗保护与传承更有希望(43.3%)、多元文化交流传播更充分(20.4%)。

  刘文文觉得,年轻人爱上非遗,是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的体现。“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喜欢非遗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肖瑶说,之所以选择从事桃源刺绣工作,最根本在于内心的热爱。作为湘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桃源刺绣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潜力,也有许多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如今,肖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整理桃源刺绣的传统针谱。“作为常德人,我希望能为传播传承家乡的文化献出一份力。”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7.8%,95后占29.2%,90后占34.8%,85后占12.0%,80后占6.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7日 04 版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