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越夜越美丽 暑期“夜经济”促文旅融合提质

发布时间:2024-12-28 03:01:45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社 北京8月19日电 题:越夜越美丽 暑期“夜经济”促文旅融合提质

   中新社 记者 应妮

  在刚过去不久的立秋和七夕,观众晚间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以开心地逛非遗市集,也可以试穿汉服拍照,还可以体验非遗手工艺,亲手尝试古法制玉、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壁画临摹)、纸笺加工技艺(流沙笺团扇制作)等非遗项目。连续四天的“博物馆奇妙夜”,全馆一层和四层的5个展览、相关非遗手工艺体验、文创商店、咖啡文化空间、主题邮局等区域都对外开放。

8月7日至10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立秋·七夕”主题系列夜场活动。图为外国游客在现场体验“穿着汉服逛博物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供图)

  原创舞剧《唯我青白》日前刚刚完成首演。这部讲述陶瓷文化故事的舞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等共同出品。在立项之初,双方已就“巡展+巡演”的模式达成共识,力求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白天看展,晚上看演出,让观众全方位体验悠久的陶瓷文化。

  炎炎暑期,文博场馆夜间开放、景点夜游、看演出等新型旅游方式层出不穷,让人看到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在北京,夜间的亮马河成为北京城的一条风景线,新增的水上游船游览路线融入了运河文化旅游中。如今,亮马河已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和6公里旅游通航,串起“1河2湖24桥18景”。从友谊桥乘船东下,经蓝梦桥、水碓桥,过琉璃桥、饮马桥……游客可穿越十个创意光影场景,体验科技感与光影美感,感受“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魅力。

民众乘船游览亮马河,欣赏24桥18景,观看美轮美奂光影秀。(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赵隽 摄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张学友、刘德华的演唱会一票难求,歌迷打“飞的”去现场见偶像;舞剧《只此青绿》在巡演过程中,主创们见到不少“三刷”“五刷”的粉丝;事实上,现在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越来越多,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的开放式行李架常常被行李箱占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不少人的常态。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如是描述都城夜间繁华景象。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在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每晚上演,上百万盏精致灯笼点亮大宋不夜城,游客沉浸式体验国风国潮,感受宋人风雅。

  暑期多个城市的夜游热度持续攀升。从灯火辉煌的景区地标,到热闹非凡的夜市小巷,从大西北的鸣沙山万人星空演唱会,到海边凉风习习沁人心脾,暑期“夜经济”正持续促进各地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升级。相关数据显示,重庆洪崖洞、长沙南门口小吃街、北京南锣鼓巷、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海新天地等地的夜游热度居高不下。

  日前的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消费指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它们基于自身文化、历史、人文风情、地域特色等,植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旅业态,带来满满人气,成为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消费首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黎耀奇指出,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特别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叠加,而且要在理念、机制、资源三个层面实现协同,达到“1+1>2”的效果。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引领、支撑文旅融合发展上的重大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要向科技要动能,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让生活更加美好。(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