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 谈判陷入僵局:美国限制性贸易策略注定不得人心

发布时间:2024-11-22 05:00:47 来源: sp20241122

  近期的一系列报道显示,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相关谈判已经陷入僵局。这或许意味着,美国通过所谓“构建新经济协定”、打造14个亚太国家“小圈子”,以求经济层面在相关地区抗衡中国的尝试,基本宣告失败。

  “印太经济框架”于2022年5月宣布启动,作为拜登政府的首个重大经贸领域倡议一直备受关注。该倡议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与印太地区关键经济体的关系,在排除中国的情况下建立供应链机制”。框架的构建基于“四大支柱”:供应链,清洁能源、税收和反腐,以及贸易。框架中包含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全部成员国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40%。

  然而,去年11月,受到美国方面态度的影响,框架“四大支柱”中的“贸易支柱”谈判未能收获“早期成果”。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拒绝向其他成员国开放市场,且其国内担忧协定可能会给就业带来影响。由此,IPEF基本上已没有前途可言。

  拜登所在的民主党内,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是本次带头反对就“贸易支柱”达成协定的主要人物。布朗认为,贸易协议缺乏“可执行的劳工标准”。2015年,布朗也曾力主反对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当时美国劳动工会认为,协定的达成会导致更多的工作流向海外、降低美国工人的薪资,由此获益的只有大型企业。

  美国民主党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前总统奥巴马对TPP的支持令民主党在2016年输掉了大选,败给了唐纳德·特朗普。许多美国工人也认为,IPEF对他们并无好处,民主党如今也不想冒险再损失来自劳工工会的选票,这部分选票对于他们十分关键。

  如今美国的一些盟友及伙伴也开始对IPEF失去了热情,部分原因在于该框架并非自由贸易协定,也没有提供给他们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IPEF似乎已经是“穷途末路”,它的处境,映证的是美国在重塑亚太地区经济领导力方面的失败,也令美国自2017年退出TPP后再次“信誉扫地”。

  亚太地区的经济成功,仰赖的是开放、合作以及互惠互利。任何地区性的经济合作框架,如果要令成员国受益,就必须确保公平、包容,而不是走歧视、排他的途径。美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也更应该作出改变了。为了要抑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将贸易、科技等问题政治化,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也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拉“小圈子”筑“高墙”损人不利己,也注定不得人心。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2月6日社论

  原标题:Biden administration’s restrictive trade initiative fails to gain traction in Asia-Pacific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编译:涂恬 编辑:李海鹏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