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发布时间:2024-11-25 13:43:04 来源: sp20241125

  中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本报记者近日采访3位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听他们讲述在中国乡村的所见所闻。

  “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不久前,西北大学客座教授、挪威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安德斯·艾克兰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队来到陕西省咸阳市通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参观了解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厂区里的枝条粉碎设备、生物质燃料仓库、有机肥生产车间、生物质燃料颗粒专用炉等引起艾克兰的浓厚兴趣。

  “把废弃木材、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制成颗粒,放进专用炉燃烧,相比燃煤炉具减排效果明显,又能实现农业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公司负责人寇明谦介绍,农户购买这种专用炉还可以得到政府补贴。

  艾克兰说,通过实地参观,他加深了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的理解,也了解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智慧。

  2016年,作为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艾克兰开始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与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团队一起,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取得丰硕成果。艾克兰也因此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在陕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三秦友谊奖”。

  去年9月,艾克兰跟随调研团队前往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渔湾村考察。坐着小火车穿梭在稻田中,看到秦岭四宝之一——朱鹮在田间嬉戏,艾克兰不断称赞:“这里太美了!”

  秦岭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渔湾村坐落于秦岭南麓腹地。这里地形独特、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给艾克兰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交通落后,人口外迁,渔湾村曾面临空心化问题。通过建设“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项目,渔湾村有序流转了村里770余亩土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还盘活村民27处闲置宅基地和4000多平方米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旅游,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渔湾村尊重自然、尊重乡土人情,以农业为基础,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发展动力。”艾克兰说,“曾经面临空心化的渔湾村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转变为吸引村民回流的美丽乡村,这种乡村振兴模式不仅适合在中国推广,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村持续焕发新活力”

  从2020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系巴基斯坦籍副研究员阿里·肖卡特和中国团队一起,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开展珍稀古茶树修复复壮和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探索实施“政+校+企+村”共建共联的乡村振兴实践新模式。

  凤凰镇有900多年的茶叶栽培制作历史,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通过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凤凰镇实现了以“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如今正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凤凰镇,肖卡特与茶农结下了深厚友谊。“我的中国朋友涂志庆是制茶非遗传承人。他二十年如一日记录着每道茶的制作工艺,并帮助其他茶农提高种植技术,推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肖卡特说。

  2006年,肖卡特来华留学,2009年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毕业后,便留在中国工作。在他看来,过去10多年,中国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国农村越来越漂亮,道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村持续焕发新活力。”

  肖卡特多次到访湖北、湖南、广东和海南等地的村庄,考察或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相关项目。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回流农村、扎根农村。“这和中国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中国政府从农村发展需求实际出发,综合利用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项具有长远眼光的宏伟事业。”

  肖卡特表示,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有不少交集。“中国政府鼓励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专业知识人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地域优势,为农村提供产业急需的管理经验、产业化关键技术和专业人才,帮助农村实现快速发展。”

  多年的研究工作让肖卡特对中国乡村感情深厚。“今后,我将和中国同事一起,继续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他说,“希望中国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政府主动引导农户和提供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斯里兰卡籍真菌研究专家萨曼塔和妻子来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吴官村,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阡陌交错、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

  在泰国读完博士,萨曼塔和泰国籍妻子萨瓦卢卡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如今入职曲靖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是真菌利用。

  在吴官村村民李燕琼家的院子里,萨曼塔一边查看菌子的生长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平菇,以前我们主要在实验室研究,如今平菇在农民院子里已经实现商品化种植。”

  麒麟区供销社选择部分农户进行试点,利用老旧房屋、空置房屋、废弃畜舍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展食用菌种植,不仅全程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实行保底价收购,让食用菌成了村民的“致富菌”。

  “平菇栽培投资少、见效快,而且管护技术难度低,特别适合农户家庭种植。”萨曼塔说,当地政府不仅引导农户选择合适产业,还提供技术指导、联系销售渠道等服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的能力短板。“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政府主动引导农户和提供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萨曼塔说。

  顺着平整的乡间大道,萨曼塔走进曲靖市豪阳土产日杂有限责任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是菌子独特的清香。新长出的食用菌层层叠叠,鲜嫩饱满。

  萨曼塔捧起一个菌包向记者解释道:“食用菌不仅收益可观,而且菌棒营养丰富,经过简单处理可再次还田入土,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不错的收入,家家户户房子盖得都很漂亮,生活在这样的村庄是种享受。”漫步乡村,萨曼塔感受到勃勃生机,“从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云南省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列入八大重点产业,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投入,中国政府主动作为,有效促进了乡村发展。”萨曼塔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他在中国的研究有保障也很有成效。

  云南盛产野生菌,不少野生菌都有极大利用价值。萨曼塔计划继续留在曲靖,成立真菌研究基地,加强食用菌与绿色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曲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将积极促进斯里兰卡和中国开展农业交流合作,努力把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萨曼塔说。

  (本报记者张丹华、李纵、杨文明、俞懿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0日 03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