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发布时间:2024-11-16 13:38:57 来源: sp20241116

原标题: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本报记者 杜雨萌

  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了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促进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整体投资增长8.9%,实现平稳开局。并且呈现出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新动能投资增长势头良好,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比重回升,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有效支撑作用等特点。

  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超2万多亿元。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去年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今年1月份至2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

  刘苏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快审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等,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多方面拓展有效投资的空间;推动全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

  谈及去年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刘苏社介绍,到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增发国债项目的调度机制,已经开始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调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地方加快工作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导,推动这些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在年内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重点。”刘苏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前期工作。督促有关方面加强项目储备,强化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论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协调加大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积极落实配套融资。二是优化投向领域。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同时加强各类政府投资的统筹衔接和错位安排,形成各类资金的整体合力。三是强化全链条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构建覆盖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投资决策、建设运营、监督检查等全周期、全链条的管理机制,以精细化管理促进投资效益的提升。

  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廖岷从收和支两个方面通报今年1月份至2月份财政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

  另外,财政支出还体现出靠前发力,进度加快。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同比下降,廖岷认为,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基数被抬高,比如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得以入库,抬高了2023年的收入基数。另一方面,是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影响。如果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后,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口径下增幅为2.5%左右。实际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廖岷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廖岷称,适度加力不仅体现在赤字政策,还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

  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廖岷表示,展望全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态势,筑牢财政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仍有下降空间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宣昌能表示,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合理增长。2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二是“五篇大文章”支持力度加大。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8.3%、26.5%,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三是融资成本降、汇率稳。2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月份以来稳在7.2元左右,兼顾了内外均衡。

  从总量看,信贷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今年1月份至2月份新增贷款6.37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宣昌能介绍,一是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比如,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1%,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二是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如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1%。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5个百分点。

  宣昌能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

  宣昌能同时称,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