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五大举措厚植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1-14 17:04:50 来源: sp2024111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何涛

  11月的深圳关键词是“创新”。11月15日,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世界级的科技盛会来袭。同日,西丽湖畔,2023西丽湖论坛上,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和金融机构代表共议前沿科技趋势。11月24日,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等齐聚深圳,共议创新合作共谋未来产业。依托于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在深圳蓬勃起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的特色极为鲜明。深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393.39亿元、增长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 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而距离其“第500万辆”下线仅过去3个多月。在荣耀高精度制造园区里,超曲面屏自动精密组装设备正实现精度达75微米的组装,每28.5秒就能产出一台手机。中集安瑞科历时两年打造的国内首台30MPa碳纤维缠绕管束式氢气集装箱成功下线并实现批量生产……这背后正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的缩影。

  2022年以来,深圳先后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20个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17个若干措施等政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为20个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8个未来产业,形成“20+8”产业集群。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处处长欧阳仁堂称,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形态,深圳按照现代产业规律和组织机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表、一份拟招商引资国内外重点企业清单、一份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这是覆盖全要素的产业集群‘作战图’。”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发挥重点产业“链长制”牵引作用,“专员负责、挂图作战”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完善“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产业生态,为集群建设最大限度凝聚资金、智力等资源支持。

  目前深圳已设立合成生物、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9只专项基金,目标规模达到250亿元。2023年将举办“20+8”相关展会168场,首次实现“20+8”产业集群全覆盖。

  特色二 牵好创新“牛鼻子”打造更安全更有韧性产业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直径34毫米、重量90克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首次亮相今年的高交会,这是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心”,也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电池续航时间最长、外携设备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于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今年9月,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深海沉积物(可燃冰)保压保温取样/存储装备完成海试任务,实现重大科学突破。10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荣获本年度巴克利奖,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的中国籍物理学家。

  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同打造北京大学深港(河套)科学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的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加速崛起,加快链接全球科创资源。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为企业联动科研院校、共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平台。

  一个个更具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系统、产品、项目,在深圳诞生、落地。深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瞄准高端高质高新向上突破向外突围,打造更加安全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今年深圳部署实施100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EDA等软件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国产ECMO、核磁共振设备实现国产替代并量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创新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密码,凭借创新,深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强劲。”深圳成长为今天世界知名的创新之都,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特色三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科技创新的雁阵体系

  9月25日,大疆全新发布的航拍无人机Mini 4 Pro,首次搭载全向避障技术性能再进阶;专注于激光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杰普特,其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销量多年居全球之首;我国量产高功率光器件制造领头羊光越科技,研制的万瓦级传能光缆系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批细分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独角兽”崭露头角。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深圳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之一。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880.4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5.81%。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785.1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94.9%,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圳推动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雁阵体系。

  据统计,目前深圳有世界500强企业11家,上市企业5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7家。深圳创新成效显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万件,全球排名第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34万人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特色四 工业上楼向天空借地 强化先进产业和未来产业空间保障

  走进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里是深圳首个按照“工业上楼”标准规划建设的先进储能产业园。在这里,层高最大可达10米,大型车辆可以直接开上3楼装卸,小型汽车可以“坐电梯”到17楼,已吸引比亚迪、新宙邦等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企业签约入驻。

  大手笔布局空间保障,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工业上楼产业空间”的多层次产业空间体系。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市”,深圳对产业空间需求旺盛,让工业上楼,向天空借地,成为了切实可行的突破口。2022年11月,深圳正式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连续5年每年推出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厂房空间,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

  今年3月,深圳今年全市首个“工业上楼”新项目——宝安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开工,建成后将提供优质产业空间36万平方米;宝安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是深圳最大“工业上楼”试点园区,如今园区与31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涉及智能终端、精密仪器设备等多个“20+8”产业类型,总投资额超过370亿元。

  深入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加快定制化、高品质、低成本“工业上楼”厂房项目建设,到2025年工业厂房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约1/4,打造强大的要素保障能力。

  “从本质上说,‘工业上楼’是对未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的一种主动求变的应对过程,这也是深圳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园区经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钊表示,通过整合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工业上楼”园区形成产业吸引力,将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特色五 站上“风口”起舞 塑造未来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杭州亚运会,深圳制造闪耀。杭州奥体中心、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等多个大赛场地,洲明科技全新的LED显示技术产品,展现“深圳智造”光彩;杭州全民健身中心亚运会手球训练馆等赛事场馆,深圳艾比森新型显示技术,吸引业界眼球。

  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正为深圳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比亚迪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一个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正在深圳逐渐成形。

  过去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达53%,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393.39亿元、增长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其中,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快速增长。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璟表示,加速布局多个万亿级和千亿级新支柱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正在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紧跟汽车绿色化、数字化、无人化、平台化发展趋势,规划布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深圳将持续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到2025年,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