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4-11-06 00:31:02 来源: sp20241106

   中新网 昆明6月30日电 题: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作者 陈静

  “我曾在海拔4900米的雪山看到极稀有的垫紫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小小的花朵由蓝变紫,连成一片,像块垫子。见到它的一瞬间,我的眼泪不受控地喷涌而出。”29日,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像专家、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范毅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说。

2018年6月5日,范毅在云南省迪庆州白马雪山拍摄的垫紫草。受访者 供图

  垫紫草矮化自己、贴近地面,以抵御狂风侵袭,叶片上的细毛可以保温、储水,成为昆虫的庇护之地,昆虫则帮它授粉。范毅感慨,“不同物种抱团取暖、相互依存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类学习吗?”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世界花园”,高等植物有19000余种。昆明人范毅生长在这里,钻研浩瀚的植物宇宙,为它们拍摄写真。

  “人类社会、城市建筑已无法给我带来惊喜,但每次走进大自然,生命多样性的美总会颠覆我的想象。”从事生态摄影16年来,范毅走过中国几十个自然保护区、无人区,为许多珍稀物种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曾获得国内外多项摄影比赛大奖,经历许多惊心动魄的野外拍摄时刻。

  海菜花是范毅最喜欢的高原湖泊特有植物,因为对水质要求极高,常与清澈的水、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伴而生,构成一幅极美的生态画面。作为沉水植物,清澈透明的水体能保证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又因为它的根系很长,水流再大,花也能漂浮在水上,灵动、充满生命力的美。

2019年6月18日,范毅在云南省迪庆州白马雪山拍摄植物。受访者 供图

  谈到生物多样性,人们最常联想到的是“保护”。而范毅最大的感悟是:大自然每一次为人们奉上的视觉盛宴都不相同,生命并无极限。

  来自云南的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通过2000多幅植物画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受其启发,范毅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用植物造画。

  他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自然摄影作品,通过CG(数字综合艺术)技术、结合珐琅彩艺术风格进行再创作:去掉叶片、花卉以及背景的固有色彩,选择鸡血红、菜玉绿、葡萄紫等艳丽的色彩与铜色相配,形成一幅立体、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生物多样性不仅有生态、医药、经济等价值,更有文学、美学、艺术价值亟待发掘。当我们深入思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也就顺理成章。”范毅举例,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作品《花的智慧》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体现了人类与物种的对话,影响了无数读者。

图为范毅创作的植物画作品。受访者 供图

  “很多人问我,一个老爷们儿为什么整天和花草打交道?”范毅认为,“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道法自然’,中国哲学谈论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种与自然的关系。深入其中,其实是安放了自己。”

  他指着办公室一幅绿绒蒿的照片说,在海拔4700米的白马雪山,石头缝里长出一株小小的绿绒蒿,花瓣颜色是清透的蓝、点缀着淡淡的紫,美得像极光。在寒风凛冽的高山,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为其授粉,它恣意绽放,仅为了生存本身,无须任何人欣赏,人不也应该如此吗?“如果向绿绒蒿学习,我们的内心会平静下来。”

  基于自身的体验,范毅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科学,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会。

  去年10月以来,范毅参与了云南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生态摄影人才培训”项目,带领20名青年生态摄影师走进滇池、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拍摄的百余幅生态艺术摄影作品已于今年4月30日在昆明市博物馆展出。

  此外,他还开发了自然摄影网络课程,受邀到各类机构授课、举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科学。

  “当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自然科学的时候,应该谈论什么?过去也许是‘保护’,现在,应该是美、文学、哲学和生命的力量。”范毅说。(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