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0:20:58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网 怀化10月24日电 (王洁 陈天云 杨国宗)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以下简称“小农水”)的建设和管护事关粮食生产和民生大计。近年来,湖南新晃深入探索“积分+保险”新模式,用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小投入”撬动大杠杆,提升村民投入“小农水”管护的积极性,解决农村供水设施运行保障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
自管+自评压实“责任田”
新晃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山塘分布极为分散且偏远,在资金、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无疑对山区小农水的管护产生了极大考验。
林冲老百姓自发参与建设老寨山塘。新晃水利局供图为激活村民的责任心与积极性,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农水管护工作,新晃水利局采取“自筹、自建、自管、自评”四自举措,建立“乡镇+村委会+管护主体”的基础水利服务机构体系,由受益主体或个人作为管护主体自行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
“在‘四自’举措的作用下,我们自筹资金修建了6口崭新的山塘,解决了我们药材基地的水源问题,再也不担心缺水了。”新晃晃州镇长乐坪村村民姚才勇介绍,他是返乡新农人,在家乡修建了一个黄精种植基地,需要稳定的水源灌溉,在“四自”举措的引领下,他和其他种植药材的村民一起修建了6口山塘,并计划修建更多。“我们现在积极性可高了,后续的管护也一直在做,并会继续做下去。”
在管护环节,新晃县还引入自评机制,制定出了详细的评分标准与细则,对委托管理、自主认领的日常巡查管护任务进行村民自评,强化村民履职意识和能力,用标准化管护彻底压严压实了村民心中的“责任田”。
积分制激活源动力
“你好,我用积分兑换这支牙膏。”“好的,牙膏是20积分,给你扣除之后,还剩下80积分。”新晃扶罗镇伞寨村村民老张拿着用积分兑换的免费牙膏,喜笑颜开:“自从咱们村有了积分超市,用参与环境卫生、管护山塘之类的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些日用品,可省了不少钱。”
伞寨村民进行积分兑换登记。新晃水利局供图走进新晃扶罗镇伞寨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生活用品,上面的标价却不是金钱而是积分:一桶食用油100积分、一卷卫生纸30积分、一瓶酱油24积分……
“我们伞寨村的积分超市成立于2022年,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通过‘九加九减’等方式,给村民计算积分,村民可以拿着自己的积分来免费兑换货品。目前积分超市运行了一年,很受村民欢迎。”伞寨村村支书姚沅金表示,所谓“九加九减”是指在人居环境、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等九个方面出了力、做得好的,则按照管理办法积累相应积分,在九个方面做得不好的,则相应扣除积分,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据悉,在积分超市还未在新晃全面推广开来时,新晃水利局敏锐地看到,这种将村规民约、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积分制”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
农险助力解决管养难
新晃易受强降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水源地水量保障能力弱,并存在着专业养护人员不足、运行资金难以及时落实的现实难点,如何提升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显然是护航“小农水”长效运行必须要面临的一项大问题。
2022年,新晃创新探索金融助力水利改革发展之路,与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湖南首创农村供水工程“灾害﹢管养﹢维修”综合保险,将全县1101处农村供水工程设施纳入保险保障,用79万元保险资金撬动了1.1亿元农饮水设施修复资金。
“自从有了农村供水工程保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村里的用水问题了。”新晃晃州镇水洞村村支书甘秀军说,水洞村一共有17个村民小组,以前全村仅有一处水泵,很难保障全村人畜用水,水源经常不足,如果遇到水管爆裂之类的情况,全村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6月份我们村落实了保险后,村民和保险施工队立刻修建了另一个水泵,现在已经快完工了。平时只要用水出现问题,打电话给保险施工队,就会有专业人员来解决,方便极了。”甘秀军说。
“从去年年底至今,在没有遭遇较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通过保险维修全县农饮水设施260余处,支付保险理赔款已达90余万元。引入保险机制,极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质量保障。”新晃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建英介绍说,通过保险资金杠杆,新晃将无法预估的灾害损失分散转化为可预算安排的固定保险费用支出,实现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及以山塘、沟渠等“五小”水利设施投保全覆盖。
此外,在农村供水工程综合保险的基础上,新晃县正在实施小农水设施保险和公共管理责任险。建立“管护员每月巡护+塘长统筹反馈、保险公司+维修员一线维护”的长效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存在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管护不好等问题,形成“日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过程及结果有人监督”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积分+保险”双轮驱动下,新晃小农水管护有了制度、人员、资金等多重保障,真正实现了长效运行,成为水利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一道持久、常态的风景线。(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