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野蛮生长落幕?

发布时间:2024-12-15 09:56:20 来源: sp20241215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智杰

  发于2024.9.23总第115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近日,国内多家头部连锁药店都面临多事之秋。

  自8月30日起,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百姓大药房”)先是连续7个交易日收获6个涨停板,股价累计涨幅超过60%。随后自9月10日起,又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超20%,股票价格暴涨暴跌。在此之前,围绕老百姓大药房更大的风波是,公司实控人、董事长谢子龙于7 月 28 日被留置、立案调查。

  除了老百姓大药房,头部连锁药店益丰、大参林、一心堂等日子也并不好过。8月末,上市的连锁药店交出半年成绩单,多家公司数据显示“增收不增利”。2018年以来,国内连锁药店迅猛发展,跑马圈地,在2022年、2023年相继迈入万店规模。

  目前,连锁药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医保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一位资深医药从业者直言,零售药店的数量已经过剩,通过高价并购、加盟的野蛮扩张时代过去了,头部企业未来的重点不应该是扩建,而应该是思考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股价接连爆雷

  如果细心留意,街头连锁药店数量正明显增多。老百姓大药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家连锁药店,由2001年在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的一家小药店起家,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4000家门店的四大头部连锁药店之一。

  9月的前两周,老百姓大药房发布了3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先是自9月3日至9日,连续5个交易日以涨停价收盘,其间累计涨幅为 61.03%,股价涨幅大于药品零售行业内大部分公司涨幅。随后自9月10日起,公司股票连续3个交易日下跌,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超过 20%。

  北京一位资深证券业务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老百姓大药房之所以在8月30日起股票连续多日涨停,或与公司发布分红权益有关。8月30日,该公司发布2024 年半年度报告,并在其中披露中期分红方案,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3307元,拟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2.51亿元,占2024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50.01%。同一天,公司还发布未来三年(2024—2026年)股东回报规划,称未来三年,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最低应达到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0%。

  “一般上市公司股票连续涨停,也有可能与并购重组或其他重要利好信息有关,这些信息未被公开,可能被一些内幕知情人非法获悉后,出现暴力拉升,引发投资者的反响。”该资深证券业务律师称,后续的下跌,也是暴涨之后的回调,属于常见现象。但实际上,自今年5月14日起,老百姓大药房的股价已经连续3个月下跌。

  7月30日晚间,公司又发布公告,公司于7月28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谢子龙家属的通知,谢子龙的家属于7月28日收到由湖南省监察委员会签发的谢子龙被留置、立案调查的通知书。

  该消息在业内引发震动。谢子龙被称为国内零售药店行业的“头号人物”,早在2001年开启了中国平价药房时代,喊出“比国家核定零售价平均低45%”的口号,掀起降价风暴。彼时国内药店经营者都是通过代理商进货,经过代理商层层加价,药品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普遍虚高。

  据老百姓大药房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创始人、现任董事长谢子龙曾担任第十一、十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会长。

  上述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由监察委采取留置措施,涉案人员往往涉嫌的是贪污行贿或职务犯罪,结合谢子龙的职位,猜测或与行贿相关,但具体仍需等待相关部门公示。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几家头部连锁药店接连爆雷。2023年7月,另一家连锁药店头部企业大参林董事长柯金龙被留置。今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法院下发《刑事判决书》,认定柯金龙犯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处罚金50万元。

  6月2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发布对一心堂相关负责人约谈的消息,指出一心堂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出现违规行为,造成医保基金损失,包括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次日,一心堂股票收跌8.53%。

  从今年5月中旬起,益丰、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万店”连锁的股价在两个月内累计跌幅分别都超30%。一位长期研究医药行业的人士直言,目前医药反腐风暴强劲,医保政策进一步收紧,零售药店也在面临效益下滑的趋势。反映在资本市场上,连锁药店的投资前景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增收不增利

  截至8月末,国内多家龙头连锁药店上市公司陆续公布2024年半年报。

  在四大头部连锁药店中,仅益丰药房的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长,相比之下,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的营收同比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全部下滑,其中一心堂的归母净利润降幅高达44.13%。漱玉平民等一些腰部连锁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八成。

  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近期也分析了四大连锁药店上半年的数据。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特别强调了两个数据:尽管四大企业直营门店总数同比增长近20%,但直营门店的营业额却仅同比增长5.8%。另外,他和团队还发现,2024年上半年,四大头部药房直营店的日均平效为48.2元/平方米,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54.2元/平方米,同比下滑11.2%。“这个下滑幅度有些惊人,显示出药店每平方米的销售额降低。”

  实际上,零售药店在疫情期间的平效数值曾一度飙升。有媒体统计,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益丰大药房的日均平效增至66.40元/平方米,涨幅为11.73%,一心堂的日均平效上涨九成。不过到了2021年上半年,四大头部药房中,除老百姓大药房与2017年持平外,其他3家的日均平效也开始回落。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这与国内连锁药店过去几年的扩张模式有关,药店的盈利空间逐渐被挤压。

  2012—2017年,全国药店数量相对平稳,从42万家缓慢增长至45.4万家,增速不超过3%。但2017年,医药分开政策出台,要求医疗机构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患者可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相关政策明确提到,“使零售药店逐步成为向患者售药和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渠道”。2021年,商务部再次发文提出,将培育形成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到2025年,实现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乘着政策东风,国内各大连锁药店开始通过自建、并购、加盟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店。老百姓大药房经过18年发展,在2019年末门店总数达到5000家,紧接着在短短3年内,该数字突破1万家,翻了一番。随后,益丰药房、一心堂、大参林的门店数量也相继迈过一万大关,药店零售行业跨入“万店时代”,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化竞争成为常态。

  资本入局,市场的热情被进一步推到高点。2017年,高瓴资本看中了药店生意,成立高济医疗,通过全资收购或控股并购连锁药店,一年内,旗下药店数量便突破12000家。

  连锁药店已经遍地开花。一些小区门口,五十米的路段可能就有三四家药店。因此有人感慨:“家门口的药店开得比奶茶店还多”。事实的确如此,据窄门餐饮数据,截至2024年5月,“奶茶饮品”赛道的门店总数约41.8万家。而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约68.8万家,其中,全国药店门店总数突破66.7万家。

  但另一方面,连锁药店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低于门店数量的增长。根据中康科技相关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累计规模达2582亿元,同比下滑3.9%,而药店整体数量仍然增加1.5万家。“这么多门店去分蛋糕,导致每一家企业都活得不好。”黄修祥坦言。连锁药店漱玉平民也公开表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低于门店数量的增长,导致行业内卷严重。

  今年4月,一家拥有450家连锁药店的鑫斛药房为吸引客群,推出了一项新会员制度,会员能以接近药品出厂价的价格购买药品。即顾客只需支付100元的年费,即可享受所有商品在出厂价基础上仅增加1%—14%的超低价格。这一策略受到一些消费者支持,称赞这是“良心药铺,全国推广”,但这也引发医药企业和药店的不满,称其公开进货价扰乱市场秩序,甚至有药企表示“不再向其供货”。重庆鑫斛相关负责人向媒体坦言,该药店也是被线上药品销售的低价模式冲击,是无奈之举。这也透露了线下零售药店在当下的经营困境。

  但为何连锁药店仍然普遍增收?黄修祥分析,整体的营收没有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不少连锁药店扩张时,重视采用加盟店的扩张模式,“加盟店不用投入人力成本,没有房租,纯粹就是品牌输出,盈利情况总体较好。这块的盈利弥补了直营店以及整体平效下降等带来的财务成本,两相抵销,从数据上看还会有适当的增长。”

  盈利为何变难?

  除了药店数量剧增,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药店利润降低,也与医保政策调整相关。

  国内现行的医保体系包括个人医保资金和统筹医保资金两个部分。零售药店主要通过个人医保账户支付来增加销售额,即消费者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药品,药店则依赖药品的购销差价来获得利润。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纳入医保的零售药店数量已达到48.4万家,占药品零售门店总数的73%。

  但从2023年2月起,国家医保局推行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将原划转进医保个人账户的约一半资金,放入大的统筹基金池,提升门诊报销待遇。个账资金池缩小,但另一方面,政策也在推动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

  彼时,行业普遍认为,该政策对零售药店的发展利好,为药品零售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空间——在改革前,参保人在定点药房买药时只能使用个人账户,但改革后可以凭借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外配处方,到提供门诊统筹服务的定点药店购药,在医保政策范围内的费用可以报销。为此,多地陆续建立电子处方流转平台。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医疗机构的门诊电子处方流转不出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研究院药店所研究员李子浩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医院有门诊药房、住院药房,内部形成开药、售药的闭环,而且现在都是电子处方,医院缺乏动力将处方转到药店。

  据媒体报道,2023年,专注于医药健康领域的信息及数据公司中康资讯相关团队曾在长沙、大连等城市进行了门诊共济政策实施效果的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制度设计存在差异,导致药店获取处方的难易程度不同。在长沙,相关药店更容易获得处方,客流量能增长20%—30%,销售额增长10%—30%;但在大连,由于获取处方较为困难,药店的客流量大幅下降了50%,销售额也减少了30%,不得不面临裁员等困境。

  药店原本的顾客也在被分流。过去,零售药店的主要客流是中老年人群体,但随着门诊共济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的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种类单一、数量少的问题开始得到缓解。“那里药品价格可能还更便宜,所以中老年人更多被引导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药。”黄修祥提到,更年轻的顾客,则被吸引到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买药。

  另一方面,零售药店原本享有的定价自主权,目前空间正在逐渐缩小。2020年,湖南、云南、新疆等地出台规定,政府谈判集采品种在门店销售价格差价率上浮不得超过15%,对这些中选药的价格设定了“天花板”。黄修祥从一些一线药店从业者了解到,15%的利润空间,根本不能覆盖药店成本,包括水电、房租、人工成本。

  此外,陕西西安、咸阳,广东深圳等地医保局也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顾客可以线上实时比价,推动消费者用脚来投票,对想要抬高药价的零售药店造成冲击。

  近期,黄修祥已经注意到,一些区域连锁药店企业,甚至是一些头部上市公司,“大家都有一个基本动作就是整合现有门店,对亏损门店关停并转。我了解到,这几家大的上市公司都有动作,一家直营店超过1万家的公司,今年计划将关掉2000个门店。”

  黄修祥提到,去年或今年新开的店,将是关店的重点——这些门店会员少,药店盈利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期,新店也更难获取门店统筹资质。他在今年做过一个市场调查,发现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没有获得医保资质,也不做大的营销活动的新店,日均销售额大约在600—1000元,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日均销售额可能在1200—1500元——很多新店都在亏损。按照规律,过去一个门店可能是在1—2年达到盈亏平衡点,但如今多项政策调整下,“如果按照这样的单店产出,盈利基本上是遥遥无期”。

  闫辉曾做过6年全国零售的销售管理。在他看来,药店扩店模式是否可行,需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一些处于成长期的品牌,尤其是区域性龙头仍在积极扩张,其管理层仍抱有开发新市场的意愿,而一些龙头企业也会根据需求适当增加店面。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用不了这么多药店,目前供大于求”。零售药店行业一般用药店服务人数来观察其潜在消费规模。截至2023年底,中国药店的店均服务人数大约是2100人,美国、日本的店均服务人数都在4000人左右。他认为:“未来许多缺乏竞争力的药店会被关掉或者被并购,野蛮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一些连锁企业也放缓了扩张速度。老百姓大药房在近期半年报解读会上公开表示,根据市场与公司上半年扩张情况,全年目标将从年初的3800家调减到2800家。

  出路何在?

  在闫辉看来,虽然目前药店零售行业处于利空状态,但从长远来看,药店行业会迎来利好局面。伴随各地门诊统筹制度的落地,头部连锁药店会迎来转机。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人们普遍还是会选择有品牌的连锁药房,大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议价采购能力更强。从交易场景上看, 目前许多连锁药店在转型做O2O(线上下单,实体药店发货配送)、B2C(网上药店售药)的运营,每年投入更多人力财力,抢占互联网红利。“最简单的例子,大连锁药房拿货要比小药店更便宜,如果打起流量战,它们亏一点是没问题的,小企业打不起。”

  放眼全球,药店连锁化是一大趋势。今年6月,老百姓在机构投资者交流活动会议纪要中公开提到,日本前10强药妆店市场占有率合计74%,美国前3强药店市场占有率合计 85%,相比之下,中国前10强零售药店市场占有率合计31%。多位受访的行业人士也提到, 行业集中化将是未来趋势。

  但在黄修祥看来,连锁药店扩张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并购和重组后,企业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单店的产出效率,达到1+1>2的效果。

  他分析,当前国内多数连锁药店依旧依赖高毛利率的经营模式。据四大上市连锁药店的半年报数据显示,这些公司今年的平均毛利率为38.49%,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目前药店之所以能够维持高毛利率,原因在于:首先,上市公司的自有品牌产品是高毛利率的主要贡献者;其次,集采政策逐步推进存在滞后效应,使得药店在某些药品品类上仍能获得差价利润。“随着集采推进,药品整体的价格空间一定会被进一步压缩,对连锁药店来说,提高单店平效、人效才是王道。”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日本连锁药店模式可供国内参考。日本连锁药店分为两类:调剂药局和药妆店。前者通常分布在医院附近,主要承接医院流出的处方,配有专职的注册药剂师,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但目前中国许多药店的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多为专科,药学专业能力不足,这是药店未来需要提升的方向之一。而药妆店则走大健康路线,销售非处方药、化妆品、日用杂货等。相关研究显示,日本医药分业花了大约30年,连锁药店是需要长期投资的细分领域。

  业内公认的是,多元化、专业化是连锁药店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一些国内连锁药房朝着专业化探索,比如在中老年人慢病管理上,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闫辉也提到,未来连锁药店除了继续提供处方药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吸引顾客主动走进药店,并愿意付费。药店的盈利空间还是在于主动拥抱医药品类的变化,一些门店已经开始向抗衰老、美容、治疗男性脱发、女性健康调理等健康改善产品转型,通过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来激活客流量。“转型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但是必须走的一个方向。”

  (应受访者要求,闫辉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3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