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09:44:51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重庆11月15日电(刘心羽)“正确传承古琴文化,要以守正为前提去创新。”14日,8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音乐史家吴钊在重庆大学开讲《古琴艺术与文化传承发展》,并现场用不同方法演奏古琴曲《良宵引》,对比分析古琴独有的吟猱技法及其传承要旨。
图为吴钊在活动中演奏《良宵引》。刘心羽摄吴钊师从查阜西、吴景略等古琴大家,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纵观古琴文化数千年历史,吴钊讲到,古琴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是国乐之精粹。从先秦到魏晋、唐前,古琴追求气势和力度,以《广陵散》《胡笳十八拍》为代表;中唐以后,儒、道、禅文化对古琴音乐影响深远,明朝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每日必行四事——弹琴、写诗、书法、坐禅,可见禅文化对古琴影响;明万历年间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中“明心见性”、“神游气化”等论述也充分体现这一影响。“古琴文化追求人内心情感变化,刻画人内心世界,后期更追求韵味。”作为古代精英文化的琴乐而言,如果说早期的气势与力度虽然奔放诱人,毕竟有点外在;那么后期对意境、情趣与韵味的刻意追求,貌似平淡却更加内在深刻。
吴钊认为,古琴音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余韵悠长;要有“静美”,演奏环境安静,演奏者心情平静;讲究“清丽”,清即不能有混响,丽则是雅之美。讲解中,吴钊强调了习琴者研究古琴谱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人没有手机录像机,减字谱就是录像工具,记录了演奏过程。”“弹古曲要尽量原汁原味去传承,要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审美风格。”“古琴音乐追求意象而非具象,意象很难表现,取决于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审美。”
《良宵引》为虞山派代表作。“琴曲虽小,弹好却不简单,每个音都要处理得十分讲究,不然就是粗陋拙劣,要把对乐曲和文化的理解运用到演奏中。”吴钊现场两次演奏《良宵引》,首次有丰富的传统吟猱技法,第二次仅保留旋律框架,让听众在比较中理解同一首古曲的表现差异、如何正确传承古琴文化。
“很希望年轻一代接班。有高校已开设了古琴通识课,学生习琴有学分。喜欢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想法多,也有一些大胆试验,包括与诗词等文化元素一起开展活动,也是很好的传承方式,都可以尝试。”吴钊以自己最喜欢的曲目之一《忆故人》举例,“我的老师吴景略先生在技术上有特殊处理的地方,我对这些处理始终保持不变,但在某些演奏中有时情感更浓烈些,这就是我的创新。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要在保留原曲精华基础上加上自身情感创新。”
据悉,吴钊著述的《中国音乐史·图典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考古出土的乐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乐器、壁画、绘画、雕塑、书籍等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万字、700多幅图片、80多条音频,从音乐图像学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近一万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到出土乐器等演奏的珍贵录音,是第一本有声音的中国音乐史。为完成这部著作,除考证典籍、研究文物外,吴钊还无数次前往考古现场、西南边陲,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开展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据重庆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书融媒体双语本正在编辑中。(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