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6:12:23 来源: sp20241122
哪怕要跨越2300多公里,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安排,抖音科普博主郝博伟(@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还是决定前往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防城港等市民族地区乡镇小学,即便辗转奔波、舟车劳顿,仍愿意用一堂课为那里的孩子们开启“科学之窗”。
2024年的开学季,抖音与科学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科普大篷车”合作,在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下,联动抖音头部优质科普达人为乡村学生持续开展“流动科学课”。
第一站,选在了广西,习惯了在线上做科普的郝博伟来到偏远地区的真实课堂,当起了孩子们的“科普专员”。
“比较让我惊讶是,有一群大山里的低年级孩子们,他们问不出来什么问题,这个和我想的确实有些不一样。”郝博伟真实感受到了这种“教育差距”,也直言投入做“流动科学课”是有价值的。
一:跨越城乡间的鸿沟
尽管中国教育水平和普及率呈现整体上升态势,且质量逐年攀升,但不可否认,边远地区科学教育师资匮乏,科学教育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不能忽视乡村科普教育与一线城市存在的巨大差距,学生能接触到的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相对匮乏,视野相对狭窄。
在郝博伟看来,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多存在于“软性“条件上,例如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和家长们认知,“我们应该要帮助孩子们一起去开阔眼界”。
他进一步指出,城市里孩子能接触到很多科学资源,比如说各种博物馆,家长也有意识也有意识在这方面多投入,而在乡村里,孩子可能本来还能提出一些问题,但很多在乡村地区的家长工作较忙,有一些孩子可能也是老人在带,没有太多的能力去解答,于是孩子们可能慢慢地也就不太愿意问问题了,好奇心被磨灭,求知欲也下降。
这一次,郝博伟作为首批参与授课的抖音科普达人,走进南宁市刘圩镇中心学校,为学生们带来第一节科学课——《彩虹的秘密》,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随后,他又跟随科普大篷车来到平果市果化镇、北海市营盘镇、东兴市京族学校等地为乡村青少年授课,活动期间已有500多名小学生参与其中。
在平果市果化镇的乡村教学点,他介绍地球的由来、人类的演进,从而回答“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其中讲到“恐龙的产生”更是引发孩子们踊跃互动;在东兴市京族学校,他为孩子们讲解光学知识——从光到颜色、从彩虹的原理到人类科技,还启发学生思考“人的眼睛是如何看到东西”等问题。
广西科协介绍称,广西自治区共有39个科普大篷车,搭载了700件科普展品,2023年内去到了100多所乡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但对乡村学校而言最稀缺的仍然是权威的科学老师,“流动科学课”的科普专家则能指导帮扶对口学校的相关工作。换言之,抖音站内的优质科普达人来到线下,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孩子们来说机会难得。
二:云课件“常驻”乡村学校
对平果市巴周教学点的前任校长黄廷宇而言,因教学点的特殊性,教学挑战最大的是备课,一个人要教所有学科,还要跨多个学龄段,时间精力上投入很多。
“按照2022年版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每周要给孩子们上两节科学课,但实际上比较困难。我一般会给他们讲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点,通常是跟着教材讲。有时候是从校园旁的菜地找一些叶子、植物,会放在孩子们的科学手册书本里,让他们偶然间翻到特别开心,再拿着植物给他们讲解。”黄廷宇说。
东兴京族学校科学老师何乾也直言,对乡村学校的科学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备课。“我们很少有专职科学老师,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兼任的,有时候遇到跨学科的知识点,自己还得先翻资料核实、学习,也非常需要权威、专业的科普教辅资源,如果能有成体系的视频教学资料,对我们一线老师的备课压力能缓解不少。”
何乾表示,他经常会在短视频平台搜索信息,碰到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还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并带着他们一起做。
2023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近八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其中新闻热点、历史地理、科学科普、音乐绘画、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最吸引他们。
抖音相关负责人辛耕说,在抖音,我们观察到,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呈现“从玩到学”的新趋势。随着短视频的普及,抖音上的优质科普内容经常被家长、教师作为“云课件”使用,无形中降低了乡村孩子的知识获取门槛。
现在,乡村里的黄廷宇、何乾不在少数,现在他们有了帮手。
除了“流动科学课”,“云课件”将“常驻”乡村学校。据悉,抖音站内的优质科普内容授权上传至中国科协管理的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成为科普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宣教资源,面向乡村学校开放使用。
目前已邀请@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贝壳博物世界作为自然资源科普主题的“云课件”顾问,面向小学生群体筛选出适合该年龄段自主观看学习的科普合辑视频。2024年将持续邀约优质科普达人作为“云课件”顾问,内容涵盖自然、生物、人体、物理、化学、工程、天文、航天、数学、医学等领域。
三: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
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为了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随着“流动科学课”一起,不辞辛劳来到广西,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家梦想。在刘圩镇中心学校,他为师生们带来《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主题讲座。
“科普对基层要下功夫,现在广西做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普课就非常接触基层,接触更广泛的大众,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像大城市或者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就不那么迫切,反而是基层更需要科普,所以科普应该多面向基层。”刘嘉麒说。
郝博伟也认为,“跟孩子在一起互动交流,特别快乐。做科普短视频也是在做知识普惠,但是只在线上做,不能看到线下乡村里那些真正非常需要科学教育的孩子们,他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他表示,哪怕他的“流动科学课”只影响到一个孩子,给一个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也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这是一次多方联动、协调统筹、资源打通的积极有益的尝试,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新媒体上的科普资源与科技馆体系、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优化整合,对推动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具有鲜明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等重要部署。
中国科技馆表示,作为中国科协直属单位、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技馆有责任广泛联系社会力量,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资源,充分吸纳、聚集社会优质资源,努力探索多元化社会运行模式,增强科普公共服务整体效果。本次“流动科学课”是2024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的重要内容,后续将联动全国各地举办系列活动。
科普场馆、教育部门、短视频平台携手联动,优势互补,将科学家、科普达人、“云课件”等优质资源与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资源结合,深入基层,走进乡镇,把“流动科学课”带到乡村青少年身边,对于提升乡村地区科学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春花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接触到优质的科普资源,在科普的“羽翼”下沐浴科技发展的暖阳,追逐心中的科学梦想。”
就像南宁市民乐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刘语麟所言,每个人都有探索科学的能力,不管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只要你保持好奇心和热爱,努力学习和实践,都会喜欢上科学。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