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1:26:07 来源: sp20241115
主导制定乌龙茶和白茶国际标准两项,菌草技术传播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蜂产业技术成果在27个省(自治区)推广……10月20日,福建农林大学在福州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记者会上获悉,该校多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受到青睐,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上,还进行了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校地共建等四大类型近30个项目的签约,合同总金额超1.7亿元。
现代农业就是特色产业,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近年来,学校瞄准国家需求和全省重点特色产业,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8个国家级科创平台,组织多支复合型的创新团队集中攻关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构建了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全校科研人员创新转化活力。”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说。
当天,发布会重点推介甘蔗、兰花、茶叶、大黄鱼、银耳、莲子等21个特色产业链服务方案,食用菌、水稻、百香果等124个优质品种,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智慧农业等方面的500个重点专利。“这些成果突破了从种子到产品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福建乃至全国特色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福建农林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陈清西说。
例如,菌草产业链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研究员带领下,组建了优良菌草种质创新与保护、菌草生态文明及服务国家战略等六个研发团队,共筛选出121个菌草品种,以及替代林木培养基栽培食药用菌配方358个,获得相关专利82项。
陈清西介绍,学校探索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目前,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10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11个产业研究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成果100多项,涌现出仙游乡村振兴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长汀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典型代表。
依托校地共建平台,福建农林大学创新“科特派+科技小院”的科技服务模式,选派科特派2100多人、科特派团队300多支,牵头建设60家科技小院,服务对接全省50多个县(区)、800多个村,做到科技人才与基层无缝对接、科技成果直接惠及农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南表示,学校将紧跟前沿科技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充分发挥学校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平台等特色优势,以校地、校企合作为纽带,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了一条地方农林院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
(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曹佳奕)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