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1:41:34 来源: sp20241201
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互鉴、共同繁荣的友谊之梯。千年以来,文化交流一直是贯穿这条历史走廊的重要主题。时代在前行,文明交流互鉴在继续,新的丝路故事,需要更多人去书写。
近期,《中国新闻》报采访3位活跃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的艺术家,讲述他们如何在各自领域守正创新,求同存异,在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华文化的世界表达。
苗寨“走进”时装周 T型台上表达东方意蕴
“很多人可能觉得巴黎、米兰‘高大上’,其实反过来,让巴黎和米兰人来苗寨,苗寨就是他们眼里的‘高大上’。”对于服装设计,杨洁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杨洁是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方向创建人,也是一名“80后”服装设计师。从小在湘西苗寨里长大的他,受到苗族服饰美学的耳濡目染,自小便对服装有着特殊情感。他说:“服饰与人是近距离的连接,它能表达一个民族的故事、文化,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005年,杨洁赴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他开始了新的尝试——用“世界语言”表达中华文化。
在杨洁的设计中,苗族的元素被大量运用在现代服饰中。他通过辫绣、打籽绣等苗族独有的刺绣工艺,将苗族人的迁徙故事融入男士西服以及旗袍、礼服裙的设计中。苗族的蜡光布和各种图案都成了他的设计元素。
“苗寨和米兰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是两种不一样的美。”杨洁向本报记者展示了一组图片,分别是一张湘西苗寨的吊脚楼、一张北京的故宫、一张意大利米兰的大教堂。他说,这是他的灵感来源,“这三张图是我成长和学习经历的碰撞,我的设计一定是源自这三种文化无形中的交融组合”。
苗族服饰善用元素、图形表达情感,并在这种表达中记录历史、记录苗家人从中原迁徙至西南的故事。杨洁以苗族服饰中常见的牡丹花元素举例介绍说,“尽管牡丹花原本盛产于中原地区,但由于苗族人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因此他们会在服饰中绣上牡丹花,借此传达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设计中,杨洁尝试将意式剪裁和苗族服饰元素相结合。图为杨洁(中)在时装秀现场向观众致意。受访者供图除了苗绣,在杨洁的设计中,东方文化与西方时尚大胆融合:苏州园林的建筑元素与意式裁剪会共同出现,男士西服的布料会选用苗族的香云纱,象征吉祥的凤凰图案会出现在华丽的西式礼服裙上……在他看来,“如果要用世界语言来表达中华文化,就不能局限在某几种文化中,而是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整体魅力”。
“我们会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各取所长。”杨洁介绍,意式裁剪是欧洲裁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强调塑造形体。而中式的平面裁剪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一样,强调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中国古代的服装裁剪,对于女性来说是含蓄的,比如宽袍设计,其蕴含着飘逸、含蓄的风格”。将中西方服饰文化结合起来,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所以,我们每次的出品都有独特性。”杨洁说。
如今,杨洁担任欧美同学会留意分会秘书长,他时常往返于中国和意大利之间,在文化交流中寻找新的灵感。
“让大多数人了解、感受到优秀的中国各民族文化,通过创新设计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杨洁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让它回到该有的地位上。“我们希望借助服饰这个载体,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钢琴同步绘丹青黑白键下流淌水墨浪漫
“未来,我们还想走访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调研当地民族音乐,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鸣点,创作演奏更具时代韵律的音乐作品。”谈到如何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翟实回忆起5年前的一次旅程。
2018年,翟实与娜塔莉亚·图鲁丽的“‘一带一路’雅马哈钢琴公益音乐之旅”启程。一位是中国的钢琴演奏家,一位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在北京、呼和浩特、西安、兰州这四个城市,两位艺术家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的学生们共同奏响双钢琴、八手连弹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目,一段文明交融的旋律,在新丝路上回响。
翟实曾在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行本硕博学习,学成归国后担任北戏钢琴主科副教授,国家公派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访问学者,如今还兼任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对于如何结合自身业务专长与致公党特色优势来传播中国文化,他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使命感,“我们可以挖掘很多传统音乐,用外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和音乐艺术形式来传播中国故事”。
多年来,翟实以音乐为媒,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2019年,他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音乐演出。在北戏新星音乐厅的舞台上,翟实弹奏着谐谑曲,刚柔并进的钢琴旋律萦绕,旁边是我国知名书画家伉俪王家丽、王林俭悄然着墨。两个小时的演奏结束后,一幅绘有松树、仙鹤等祥瑞之物的国画作品《松鹤延年》诞生。这是翟实第一次尝试让钢琴演奏与国画创作同步进行。他代表北戏将这幅书画作品赠给了听众席的一位特殊嘉宾——时任乌克兰驻华大使奥列格·焦明,“我们想通过西洋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来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翟实说。
翟实(右)将钢琴演奏与国画创作相结合。受访者供图除了结合书画创作,翟实还尝试用钢琴表现民乐的声音,演绎传统戏曲。“很多外国人可能听过京剧,但不一定听过用钢琴演奏的京剧。”在翟实创办的首届“实音乐坛”钢琴独奏会上,他又尝试了一次创新——以钢琴演绎现代京剧《红灯记》。
“在演奏中,京剧用唱腔表达浓厚的情感,钢琴用丰富、厚重的和声来烘托。当唱腔用弱音来呈现亲切感时,钢琴用16分音符来奏出快速流畅的旋律;当唱腔饱满、情感正浓,钢琴用左手大跨度的琶音和右手的八分音符带附点的八度双音实现连音拉长;当曲目即将结束,钢琴的旋律逐渐宽广,用八度和弦音渐强来烘托振奋的唱腔。”翟实说。
在他看来,钢琴是“洋为中用”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当我们拿出专业精神去热爱钢琴,对音乐大家们的作品,表现出超乎本国演奏家理解的演奏水平时,我们再加入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学习”。
民乐融成“五色风” 从内蒙古草原刮向世界
谈到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演出,朝克吉勒图提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匈牙利的巡演。当他用马头琴演奏完一曲下台后,一位匈牙利观众激动地跑到后台与他打招呼。“他全程用流利的蒙语和我交流,对马头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朝克吉勒图说,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不同的社会中长大,但音乐和文化让我们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
朝克吉勒图是中央民族歌舞团马头琴独奏演员。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他,与马头琴的缘分开始得很偶然。在他12岁时,他的哥哥考上了原哲里木艺术学校。学校老师例行来家访,其中有日后成为朝克吉勒图马头琴启蒙的老师谢特木尔巴根。他一看到朝克吉勒图,就问他会不会拉马头琴。
朝克吉勒图没有怯场,拿过家里一把刻着马头的二胡演奏了蒙古族民歌《达古拉》。未经历过专业训练的他拉得有模有样,谢特木尔巴根眼前一亮——“是一个好苗子”,随即邀请他来通辽报考哲里木艺术学校,正式学习马头琴演奏。1991年从学校毕业时,朝克吉勒图才19岁。
在朝克吉勒图心里,马头琴是神圣的。他总是抓住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1996年,因缺少学习的机会,工作5年的朝克吉勒图意识到自己正“止步不前”。他随即辞去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开始跟着作曲家施万春学钢琴、学作曲。后来他进入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了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并随团出访过30多个国家,多次参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
《弦歌逐梦——西部丝路之旅音乐会》上,五色风乐团在进行表演,朝克吉勒图(左二)演奏马头琴。中央民族歌舞团供图“无论是中西方的音乐,还是不同类型的音乐,马头琴都可以在不失本身个性的情况下融入进去。”朝克吉勒图介绍,早在“发烧碟时代”,他就开始用马头琴演绎“西方歌曲”。起初,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发表过一些负面评价。但朝克吉勒图一直在坚持,在他看来,“做音乐不能困在‘羊圈’里。音乐是无国界的,尽管马头琴是蒙古族乐器,演奏以草原的音乐为主,但也要尝试其他类型的音乐”。
后来,在全国各大音像店里,有马头琴专辑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他的CD。在音乐平台上,搜索马头琴演奏就能搜到他的演奏视频。
2008年,朝克吉勒图和中央民族歌舞团其他四位民族乐器演奏家组成了五色风乐团。后来,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一带一路”追梦系列的《弦歌逐梦——西部丝路之旅音乐会》中,他们的合奏为观众带来一场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听觉盛宴。
现在,朝克吉勒图在网上开设了马头琴课,还定期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他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族群、民族的音乐在马头琴中的表达方式,了解马头琴和其他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如何碰撞出非常优美动听的音乐。”
“马头琴就是我的一生。”朝克吉勒图说,下一步,他要沉淀下来创作新的曲目,向世界讲述马头琴的新故事。(完)
(《中国新闻》报 记者 李腾飞 作者 刘益伶 尹李梅 报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