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21:55 来源: sp20241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新时代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先进经验。在近日揭晓的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评选中,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一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寻找创新方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改善地球环境。‘地球卫士’们正在带头推动这项工作。他们带来了解决塑料污染的希望,并提醒我们保护自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负责人表示。
“蓝色循环”模式自2020年开始在浙江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纳沿海群众参与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并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富民“双赢”。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6300多名群众和渔民、10180艘船舶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蓝色循环’模式,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0936吨,其中塑料废弃物约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环境。”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以创新绿色行动防治“白色污染”、保卫蓝色海洋,“蓝色循环”新模式,是新时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实践。这一新模式是怎样运行的?破解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哪些难点,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下一步怎样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怎样从海洋收集到岸上?
渔民将海洋塑料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带回港口集中处理,群众捡拾海滩塑料废弃物动力提升
“起网了!”
东海浙江省温岭市海域,“浙岭渔休00003”号渔船上,转轮嘎嘎作响,渔网缓缓收起,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郭文标和同伴飞快地分拣从海底打捞上来的鳗鱼、鳐鱼、螃蟹等。
渔网里,还混杂着一些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废弃渔网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能扔回大海,必须带回岸上集中处理。”在海上打了一辈子鱼、皮肤晒得黝黑的郭文标说,“现在海里的塑料废弃物比以前少多了,海洋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
在小沙头村,有个“小蓝之家”。“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模式中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主要负责海洋塑料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分类、打包。郭文标和50多名渔民、沿海群众组成收集队,通过河口拦截、岸滩捡拾、渔网打捞等途径回收废弃物,再销售给专注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蓝景科技。“海岸和海洋更干净了,出海更安全了,老百姓还有钱赚!”郭文标笑容满面。
“如今,渔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郭文标说,“满载而归的渔民不但把新鲜的渔获送到市场,还常常把塑料盒、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既有船上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也有作业时捞起的海洋废弃物。”
治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联合国将预防和大幅减少海洋垃圾,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指标。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岛4350个,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任务重、压力大。郎文荣说:“为有效破解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高值利用难、长效治理难等难点痛点,浙江省构建了‘市场化垃圾收集—国际化认证增值—高值化资源利用’的治理体系,打造了具有内驱力、可持续、可复制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
“‘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保障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从而为海洋塑料的国际化认证增值及高值化资源利用奠定基础。”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谢焕表示,“‘蓝色循环’模式实现了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高溢价、高收益,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这一模式得以可持续运转的关键。”
下午时分,温岭市石塘半岛金沙滩公园里,身着“蓝色循环”字样蓝色马甲的李启明,一手拿着长柄垃圾钳,一手拿着编织袋,将散落在沙滩上的塑料瓶夹起来,放入袋里。他胸前还佩戴着用于上传现场视频的记录仪。
最近两年,“蓝色循环”模式带动了海洋塑料价格上涨,今年54岁的李启明在水产品加工厂打工之余,时常到海边捡拾塑料瓶。李启明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塑料瓶差不多能卖两毛钱,夏季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捡到几百个瓶子,一个月下来能赚一两千块钱。”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减少海洋塑料废弃物,李启明参与“蓝色循环”模式尝到甜头,干劲十足。
在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74岁的渔民陈夏方近来也多了一份收入。“每天用空闲时间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大约能增加700元收入。”陈夏方说。
怎样从废品变为资源?
已建15个“小蓝之家”,集中收集、称重、分拣、转运海洋塑料废弃物
温岭市石塘镇四新社区上箬路477号,箬山“小蓝之家”,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堆满大袋的各类废弃塑料瓶。两名分拣员正熟练地将塑料瓶进行分类、压缩、打包、称重。
“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58岁的分拣员林云琴说。她是苍岙村村民,主要从事渔获批发,去年开始在“小蓝之家”兼职工作。她和同事将塑料瓶分为4类之后,再投入压缩机械,压缩成每个重30多公斤的“塑料瓶砖”。这些“塑料瓶砖”随后被运往现代化工厂处理,变为塑料颗粒。
傍晚时分,李启明将捡拾的两大袋塑料瓶运到箬山“小蓝之家”。“小蓝之家”负责人张文祥将塑料瓶放到秤上称重,在“蓝色循环”手机应用程序上登记,生成可溯源的二维码。按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张文祥按高于一般废弃塑料瓶的价格,支付了收购费用。
能有这样的高溢价,李启明和其他一线塑料废弃物收集者们佩戴的视频记录仪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视频等可溯源证据,‘蓝色循环’模式生产的塑料颗粒才能得到国际认证组织确认为‘海洋塑料’的认证,才能产生高溢价。”蓝景科技运维人员刘家安说。
目前,在浙江省台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已建立了15个“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其中台州已有11个。通过“小蓝之家”对海洋塑料废弃物预处理,其体积减小70%,大幅降低了后续运输处置成本。
“台州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约束’与‘激励’并举,保障‘蓝色循环’模式可持续地运行。”谢焕介绍,台州围绕一线收集人员历史守信记录、日常管理、垃圾收集作业管理、环保培训记录等,构建信用评价服务体系,持续从事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并且信用评价为“优良”的人员,可获得产业链增值效益再分配和社会保险服务。
“蓝色循环”模式能够建立发展,离不开浙江数字技术的深厚家底。先进数字技术使得海洋塑料能够全环节可视化追溯,整个流程清晰可见。为防止并非海洋塑料的塑料废弃物混入“蓝色循环”,蓝景科技为一线收集者配备了视频记录仪等工具,用以记录塑料废弃物的来源地等信息;此外,还在近海岸线设置“电子围栏”,确保塑料废弃物来源于距海岸线3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一区域则不会被认定为海洋塑料废弃物。
怎样从资源变为产品?
海洋塑料废弃物历经3道工序,变为再生海洋塑料粒子,用于生产纺织品、包装、汽车零部件等
海洋塑料废弃物变为高品质再生海洋塑料粒子,才能实现高值化利用。这其中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记者走进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实地探访“蓝色循环”模式收集的海洋塑料新生的全过程。
“‘塑料瓶砖’来到这里的第一步,是要先清洗。”记者跟随威立雅华菲总经理宋平,来到塑料回收厂的清洗线。“‘塑料瓶砖’在这里拆包后,投入机器中,进行整瓶清洗,去除掉瓶体上的油渍、污泥、尘土等杂质。”
塑料瓶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在颜色、材质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如果采取‘大锅烩’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回收再生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清洗过后的塑料瓶还要经过自动光学分选设备和人工分选,剔除颜色和材质不符合后续加工工艺的杂瓶。”宋平介绍,材质、颜色、品质均一的瓶子被破碎后,就得到优质的冷洗瓶片。
废弃塑料瓶在威立雅华菲的第二站,是热洗分选生产线。在这里,瓶片被高温清洗,进一步去除杂质,光学分选设备也将进行更精细的分选。
“不同于陆地上的废弃塑料,海洋废弃塑料由于受海水浸泡的影响,可能色值偏黄、部分降解,物理性能降低。因此,需要依靠高品质的清洗工艺,去除瓶片表面和内部的高盐分。”宋平说。
以针对性药剂配比实现精准清洗,高温搅拌蒸煮去除海盐、果糖、胶水等,高速摩擦机清除附着物,连续式4道浅水漂槽漂洗残留杂质……一道道严格工序,为后续高附加值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行到这一步,原本脏兮兮的海洋废弃塑料瓶,已经变成纯度接近100%的瓶片,但仍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杂质含量小于控制值,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宋平说。
管道交错,机器轰鸣,造粒设备正源源不断地“吐”出塑料粒子。
“这是第三道工序——符合要求的瓶片送入挤出机熔融,经过双级过滤后,切割成大小均匀的再生塑料粒子。”宋平介绍,最后出厂前,实验室还会对颗粒进行测试与检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满足技术特性的产品,才能对外销售。
离开厂区,来到智能仓库,传输机上,一包包再生塑料粒子上下腾挪,整装待发。这里是海洋废弃塑料瓶在威立雅华菲的最后一站,再生塑料粒子被下游制造商购入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广泛用于纺织品、包装、汽车零部件、数码产品等的生产。
通过“蓝色循环”模式收集的海洋塑料,在这里实现了新生。
“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威立雅华菲运营总监付现伟介绍,截至目前,威立雅华菲处理的来自“蓝色循环”模式的废弃海洋塑料瓶,已经达到约1000万个。
“塑料的制造原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生产1吨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产生的碳排放,比生产1吨原生塑料粒子减少1吨多。因此,一些重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中外企业,更青睐海洋塑料粒子,以满足企业碳减排需求。”付现伟说。
怎样既保护生态又增收富民?
经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比传统再生塑料有更大升值空间
近年来,不少制造企业积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愿意采购一些价格更高的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以替代原生塑料粒子。但其中一个关键难点在于,怎样解决海洋塑料溯源难、材料再生认证难等问题?
为此,“蓝色循环”模式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的可视化追溯系统。
走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海洋废弃物系统指挥和运维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展示的手机壳、洗发水瓶、收纳箱等海洋塑料再生产品上,都印有一个专属二维码。
“比如这本笔记本,二维码就在外壳的右下角。”蓝景科技运维总监方敏介绍。记者掏出手机扫二维码,结果显示:这本笔记本含12.13克海洋塑料,可减少15.78克碳排放。
“如果想了解从塑料瓶变成笔记本外壳的全部环节,可以点击‘可视化追溯’。”方敏说。记者点开“可视化追溯”,看到里面详细记录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转运、再生、制造的各个环节——塑料瓶拾捡于椒江区海门街道外沙路,经过收集储存和货车转运,在浙江省一家科技公司制作成再生海洋塑料粒子,再被运往广东省一家公司制作成笔记本。每个环节不仅有相关人员姓名、处理地点和时间等文字信息,还包括现场的图片、视频及区块链电子联单。
“‘蓝色循环’模式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对塑料废弃物‘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全程可视化追溯,进行碳标签、碳足迹标定,并经过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有力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价值提升,既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又实现了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说。
付现伟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以海洋塑料废弃物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数倍,经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比传统再生塑料有更大升值空间。”
“‘蓝色循环’模式下生产的海洋塑料粒子,最高已卖到了1吨3万元,价格是同类型新生塑料的3倍多。”这让方敏和同事们倍感振奋。
高回馈是“蓝色循环”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蓝景科技联合国际环保认证机构、产业链龙头企业等,组建“蓝色联盟”组织,提取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价的20%,设立“蓝色生态共富基金”,用于支付前端废弃物回收人员的工资、意外保险、大病医保等。一线收集人员平均月增收约1200元。目前已为渔民累计发放1.2亿元绿色金融贷款。
“‘蓝色循环’模式,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郎文荣说,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蓝色循环”模式,促进海洋数字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得到了沿海群众的欢迎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沿海各地建立健全‘海上环卫’制度并探索出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说,“浙江‘蓝色循环’模式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不但为我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提供了示范案例,也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这一热点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郎文荣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蓝色循环’模式的复制推广,深化完善市场参与机制,积极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打造更多高值转化治理模式,培育绿色新增长点。同时,努力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6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