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不断巩固深化

发布时间:2024-11-14 13:16:33 来源: sp20241114

在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成为除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参展商展示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引发广泛关注。图为参观者在了解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莱昂哈德·西蒙摄(影像中国)

德国环保设计企业地之气公司与中国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德国公共部门、大型企业和私人家庭提供热泵供暖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中德在新能源领域深化合作的代表项目之一。图为德国工人在安装调试中国热泵产品。 本报欧洲中心分社 肖 晶摄

在202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企业展示的智能制造、清洁环保和能源转型等工业解决方案得到国际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和好评。图为客户在中国企业展台了解产品性能。 本报欧洲中心分社 肖 晶摄

辽宁沈阳市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大东工厂,在华晨宝马第6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现场,电子大屏幕上“6000000”字样不停闪烁。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在位于湖南长沙市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分析与电池技术中心,研发人员正在测试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供图

位于江苏太仓高新区的太仓中德创新园远景。 太仓高新区供图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德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国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巩固深化。中德经贸、工业、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不断充实,为两国互利共赢注入动力。

深耕传统领域合作

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近日,在德国巴登—符滕堡州首府斯图加特市,中德两国政商界300多名嘉宾共聚一堂,在2024“投资中国”系列活动德国专场上热烈讨论对华投资话题。站在新起点,两国正在对话中凝聚共识,推动中德经贸合作关系再上新台阶。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创纪录的119亿欧元,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10.3%,为10年来最高水平。另据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德国对华投资增长48%。“投资中国”的热度印证许多德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创新和供应链基地,视中国业务为主要增长引擎。

不久前,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长沙基地二期建成投产,该公司正极材料的年产能提高至10万吨,一批批高品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成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动力“引擎”;在辽宁沈阳市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大东工厂,一辆新型纯电动汽车从总装线上缓缓驶出,后方电子大屏幕上“6000000”字样不停闪烁,在德国宝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之际,华晨宝马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

在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西格弗里德·鲁斯武尔姆看来,德中工业合作已有数十年,未来德中及欧中贸易将取得更大发展。

作为传统领域合作的重点之一,中德农业合作也为推动中德关系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眼下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位于北京平谷的拜耳“耘远农场”里生机盎然。桃园里的小型气象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田间环境,为农事决策和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桃树间悬挂有小巧的微喷灌喷嘴,可以实现精准节约浇灌。自2021年9月德国拜耳集团亚太地区首个“耘远农场”再生农业示范项目在北京昌平的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揭牌以来,该生态园年收入提高10%、成本节约20%,每个种植季处理含农药废液4000升。3年过去,拜耳在华已有4家“耘远农场”,为中德可持续农业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中德两国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多次参与中德农业合作项目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梅认为,双方共同探索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多功能性,将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德国农业协会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莱纳·莱什内尔表示,中德农业合作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未来合作前景无限。

深度互嵌协同创新

携手推进绿色转型

走进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德伦太阳能园区,光伏组件正将太阳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力,通过电网将清洁、可再生的绿电送往千家万户。该园区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生产超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惠及约6.4万户家庭。园区内装机容量154兆瓦的光伏组件,由中国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中国对欧洲光伏组件出口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政策主管德里斯·阿克表示。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认为,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制定了明确的研发和创新目标,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我们现在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运用光伏技术,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太阳能工业协会近期发布报告称,2023年德国新装光伏发电和供热系统超100万套,创历史纪录,预计2024年德国光伏系统需求将持续增长。前不久,中德双方正式启动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并于近日举行了该机制首次高级别对话,还将成立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中德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市场高度依存,深化合作、携手共进能让双方都从中受益。

德国知名材料制造商科思创集团扎根中国市场数十年,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落户上海,拥有12座配备先进生产技术的工厂,覆盖主要产品线,绿电使用占比超过40%。截至2023年底,科思创集团在中国市场累计投资超过40亿欧元。“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制定了宏伟的减排目标。我们愿与中国伙伴共同朝着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努力。”科思创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说。

在成渝高速廊道上,每天有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驶过,氢能源开发应用带来的降碳新场景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德国博世集团与中国庆铃汽车集团合资成立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是博世在德国本土以外的首个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合资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生产氢燃料发动机1800余台,最新研发的300千瓦氢动力模块已开始车载试验。

“中国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创新中心。”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表示,博世致力于在中国投资,并借助中国本土人才和创新推动其在新兴领域的突破。

深挖潜力向新而行

共促数字技术发展

德国信息技术、电信与新媒体协会预计,2024年德国数字经济规模将持续增长,有望达到2243亿欧元。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包括商汤绝影、黑芝麻、轻舟智航等在内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优秀供应链企业带来众多新产品、新技术。商汤科技董事长徐立期待,中德企业能加强人工智能的开放应用合作,共同推动两国人工智能和相关产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西门子公司以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融入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对华投资,共同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023年,西门子增资扩建成都数字化工厂,积极参与中国数字化转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第十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中,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凭借全面的数字能源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采用先进的产品绿色设计理念,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介绍,西门子在中国建有21个研发中心,拥有超过5400名研发、工程人员和约1.23万项有效专利和专利申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市场之一。我们的很多产品都在中国首发。”奈柯表示,当前,中国正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西门子希望继续与中国伙伴深化合作,携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德国企业茵梦达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机和大型驱动系统供应商,致力于以高可靠性和高效能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效率及电气化水平,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今年5月,茵梦达在江苏扬州的工厂二期工程开工。茵梦达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瑞杰乐介绍,中国已成为茵梦达全球关键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茵梦达在中国拥有涵盖1家业务集团全球总部、1家区域总部、4家工厂、13家分公司以及5处研发中心的强大矩阵,员工总数逾3500人。公司计划继续加大在华投资,与中国伙伴一起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德国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悠久的创新文化。两国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寻求共赢,将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合作新增长点。”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子南表示。

今年,中德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将进一步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久前,中德交通论坛第二次会议在柏林举行,两国交通部门重申,将协力推动可持续交通合作,共同促进交通领域技术创新。“愿与中方继续在可持续交通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国务秘书哈特穆特·霍普纳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2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