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4:47:06 来源: sp20241126
整整十年前,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场亿万人参与的伟大实践,就此开启,十年不辍,笃行向前、向深、向未来。
变化是惊人的——臃肿的城市在科学瘦身,崭新的城市正拔地而起,跳出了“一亩三分地”后发展局面豁然开朗,路联通、“链”联通、政策联通、生活联通,蓝天绿水常在,协同机制成型,人人有感有得。
千年大计,百年机遇,十年探索,创造出显著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十年巨变,不止造福了京津冀,也为全国大江南北的人们,深刻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十年实践中一贯到底。从中央各部门到京津冀三地,大家心怀“国之大者”,形成了坚决把协同发展办成、办好的共识与合力。发展,一切为了人,关键也在人。思想认识、理念观念一致了,步调才能一致,脚下才有力量。
曾经,北京的“大城市病”,京津冀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彼此的隔阂与分割,都明摆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接奔着问题去。在找准问题、确立目标、提出任务的过程中,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指导实践的具体的“纲”。京津冀十年,有板有眼,纲举目张。
京津冀协同发展,千头万绪。既需统筹兼顾,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京津冀这十年,始终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定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紧扣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在坚持系统观念上,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上,京津冀有心得。
经十年努力,北京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一个“减”字谈何容易。凡经历了“减”的磨砺,对“舍与得”的辩证法一定体会更深。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创造新动能上不遗余力。关键在于,这个“力”越来越是三地合力、央地合力。
战略性工作,都有较长周期。京津冀这十年,既立足长远,也笃行不怠,带着十足的紧迫感,从眼前做起。万千事情,一件件做,钉子一个个钉,“硬骨头”一个个啃。十年不易,日积月累而成。
既有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与达成,也有改革创新的突破与攻坚。京津冀三地,邻居间不仅“相互走动”,更是“命运与共”,彼此之间的生产关系,逐渐打破藩篱,建立起丰富有序的机制纽带。京津冀十年的协同发展答卷里,改革含量很高。
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线走走,能鲜明感受到一股股生动、创造、变革之“气”。雄安起步时,地面上一时动静不大,先全力打基础。这是沉得住气。干一件大事,要提得起气,能凝聚力量,迸发力量;也要沉得住气,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京津冀,一亿人口,十万亿经济总量。十年来,顶层设计之下,基层探索非常活跃。各行各业、各城各乡,不是协同发展的看客,而是身在其中的主角。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探索,宏伟蓝图才能步步成真。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这项伟大而贴近的实践,才有不竭动力。
去年在南昌、上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再部署时,都反复强调了“协同”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协同最难处,创造了协同发展的典范。京津冀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各有其重、各有其特、各有其难,也各有其经验、其神采。尽可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十年路途,艰巨又匆匆。一路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观念变化,并不简单轻松。面对实打实、沉甸甸的收获,对标“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更高要求,今天的我们,深知方向笃定、前路仍长。
十年的丰厚答卷,翻到下一页,新征程上的新考题正扑面而来。
(文 │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