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语言模型:化繁为简 通读古今

发布时间:2024-11-27 19:49:58 来源: sp20241127

  40亿数据灌注国内首个古籍处理与研究开源智能工具

  “荀子”大语言模型:化繁为简 通读古今

  ◎本报记者 金 凤

  “秦淮佳丽地,城阙望中迷。柳暗青丝发,花香碧玉衣。歌楼留夜色,画阁敛春晖。细雨轻舟去,双鱼梦泽飞。”这是近日上线的“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以下简称“荀子”)以“金陵”为题,生成的一首古诗。

  记者了解到,“荀子”是国内首个专门应用于古籍处理与研究的开源智能工具,由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它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40亿字的大型混合语料数据生成。

  “数据是大模型的基础。”王东波介绍,在“荀子”的研发过程中,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通用模型的基础上,灌注了繁简体《四库全书》等20亿字的古代汉语语料和文化领域的20亿字的现代汉语语料,使“荀子”具有古籍智能标引、古籍信息抽取、诗歌生成、古籍高质量翻译、阅读理解等功能。

  “对于汉语言研究者来说,他们还可以利用‘荀子’完成古籍词法分析、实体识别、关系抽取、文本分类与匹配、文本摘要等工作。”王东波举例,如果要研究《史记·陈涉世家》的人物关系,就可以用“荀子”识别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名称和关系名词,再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人物关系图谱,从而提高检索、查询、研究的效率。

  王东波介绍,此次发布的“荀子”大模型中的基座模型,还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荀子”进行微调,帮助用户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荀子”是怎么做到化繁为简、通读古今的?“核心是‘算力充足’并且‘饱读诗书’。”王东波介绍,“荀子”的顺利问世离不开南京农业大学提供的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支持,以及研究团队长期积累的精加工语料库。

  “模型的构建受算力、场景应用等多方影响,但精准度较高的优质数据是最为关键的。”王东波表示,研究团队自2013年起,一直专注于人工精标注数据的工作。

  “比如要训练大模型自动标注《岳阳楼记》中的形容词,首先需要人工标注这篇文章中的形容词。在积累了大量的人工标注后,再让机器进行学习。”王东波说,这项“坐冷板凳”的基础标注工作,他们一做就是10年。

  “我们期待能将古籍的智能化研究与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相结合,让学生既有前瞻的科研视野,又能积累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王东波表示,研究团队希望能让更多人接触古籍、品读古籍、传播古籍,让“故纸堆”重新焕发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王东波介绍,“荀子”除了能让人们更顺畅地阅读古籍内容,推动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古籍活化利用与传播之外,未来还可应用于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教学、数字文娱等领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