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5:53:10 来源: sp20241116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的培养造就需要工匠精神支撑和引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拓展路径、多方协同,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在内容层面,加强理论阐释,深化实践解读。工匠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蕴着时代要求,有着自身的生成逻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加强理论阐释,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深入研究工匠精神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准确阐释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系统解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现象、故事、人物等提炼上升为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的理论话语,推出一批逻辑严谨、话语通俗的思想理论产品,让全社会对工匠精神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形成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并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要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聚焦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等,组织推出一批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精品力作,让工匠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在主体层面,抓住关键群体,强化主体责任。工匠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者。大国工匠可结合亲身经历、技术专长和职业成就开展宣讲,深入把握讲什么、对谁讲、怎么讲,使宣讲内容实起来、宣讲方式活起来、宣讲队伍强起来,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引导广大劳动者见贤思齐,努力向工匠人才学习,提升劳动品德、激发劳动热情、坚守职业道德,始终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培养工匠精神尤为重要。可通过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工会组织要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水平,不断完善工匠培养、选树、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提升工匠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制定与工匠贡献相适应的经济待遇标准,提升工匠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学习工匠的良好氛围。
在载体层面,整合传播资源,彰显平台特色。要聚焦工匠精神的传播弘扬,注重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用好全媒体资源,搭建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社会传播等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平台,实施精细化、分众化传播,讲好工匠故事、展示工匠形象,激励和引导广大劳动者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促进技能传承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利用各类文博场馆、工人文化宫、工会院校、职工学校、工匠学院、工人疗休养院、职工书屋、劳动者驿站等,系统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打造加强职工思想引领、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的重要平台。优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充分利用全国各级工作室资源,建设工作室共建共享机制,构筑全社会了解工匠、学习工匠的桥梁和纽带。
在形式层面,紧扣时代脉搏,强化情感渗透。针对广大劳动者的心理和诉求,组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交流会、展陈展览、巡回演讲等活动,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互动性和教育性,实现精神弘扬、技能传承、价值引领相融合。聚焦工匠精神,组织创作一批小说、散文、诗歌、音乐等艺术作品,通过大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文本编创和形式创新,增强文学艺术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使受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达到强化共识和激发情感的效果。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借助个性化定制等技术手段,通过全面把握受众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中,不断探索提升工匠精神弘扬效能的新形式、新方法。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6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