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2:33:08 来源: sp20241119
文/陈昊星
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许要以更超前的视角重新思考职业选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2018年起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截至目前,已发布了6批次共计93个新职业。最新加入这个队伍的,是今年7月发布的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网络主播等19个新职业。
有机构估算,近年来发布的几批新职业涉及产业规模已达数万亿元,创造的社会岗位和就业机会可达千万个。
眼下,各方正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系列,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新职业队伍,也有望继续壮大。
新职业显现两大新趋势
新职业显现两大趋势:数字与绿色。
在最新公布的一批新职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数字职业”有9个,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数字职业”是指随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职业类群。修订后的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如今,越来越多人才正将此作为职业方向。
新职业的另一个重要标签是“绿色”。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共有134个,占全部职业的8%。响应国家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新需求,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等“绿色职业”,在今年被纳入新职业队伍。
此外,一些此前未被认定的职业也得以“转正”。目前,网络主播已经形成一个巨大市场,并对文化传播、消费引导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我国相关从业者达到千万级别。
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人才吃香
眼下,各方正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系列,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新职业队伍,也有望继续壮大。
58同城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在就业市场热度持续增加。其中,算法工程师招聘需求同环比增长约20%,语音识别(ASR)岗位需求环比上升26.2%。各科技领域,项目专员/助理的需求量同环比均持续增加,且排名不断上升,如通信项目专员、医药项目经理,同环比增幅均在50%以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未来新职业的涌现将与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密切相关,涵盖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网络安全、健康科技、文化创意和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陈建伟举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员、机器学习优化师、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师、网络安全分析师、基因编辑技术员、数字内容策划师、智能工厂运营专员等岗位人才需求较多,这表明相关领域正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广东现代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学铭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亦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等领域有可能出现新职业。这些新职业主要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技术、学科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新职业求解人才供需难题
新职业不断涌现,但如何找到具有与之匹配技能的人才,依然是个问题。
在陈建伟看来,新职业短期内快速发展导致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增加,而许多大学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是多年前就决定好的,因此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未能及时与就业市场对接,造成供需错配。
陈建伟认为,要实现新职业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技能供给的协同,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教育体系应动态调整课程设置,融入新职业的技能培训与实践课程,鼓励跨学科学习与创新思维,并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以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应主动关注行业动态和新职业趋势,提升学习与适应能力,积极参与实习和社团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并增强竞争力。
亦有观点认为,就业矛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供需错配问题,更是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协调不足的体现。
在罗学铭看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路径时,往往缺乏对市场趋势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职业规划指导,这不仅影响了个人发展,还加剧了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此外,职业变化的速度和复杂性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但当前教育体系在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其竞争力。
罗学铭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教育体系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探索实用的产学研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国际视野。政府和社会也应提供更多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理解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