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8:03:00 来源: sp20250107
图①: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员工正在采摘成熟的番茄。 王帅甫摄(影像中国) 图②: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操控智能设备。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图③: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线束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赶制订单。 徐泽源摄(影像中国) 图④: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一家智能纺织企业,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曹忠宏摄(影像中国)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六亩丘村,列车穿越油菜花花海。 章毓慧摄(影像中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怎样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编 者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锋委员: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牢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只有深刻把握并充分激活科技创新,方能以质的飞跃催生产业创新的重大突破,从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通过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应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数据资源等优势,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加快应用,加快以数智化赋能新型工业化。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要素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调控的“产业大脑”。以协同创新平台赋能上下游接链、补链、延链,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新业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实融合”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建议部署制造业“数实融合”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打造制造业领域通用和行业垂直大模型,构建工业智能应用生态,鼓励新型算法等原始创新。引导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制造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数实融合”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委员: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先进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赋能制造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智能化技术、智能设备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须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垂直细分领域数字化程度须进一步提高,通用工具大模型的供给能力有待增强等。为此建议:
持续加大“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宣传普及与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级科协、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发挥广泛联系领域专家和企业的优势,增强企业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技术升级、替代传统产能的主动性。
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传统制造业中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加强社会资源、金融产品、市场融资等多渠道支持新技术、新产品赋能基础制造业的政策供给,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基础制造业细分领域的行业模型,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鼓励行业联盟组织优势企业开展具有行业主导地位的数字模型和工业软件研制,形成行业共性标准。
加强通用工具大模型的研制和开源支持,为落地打牢基础。引导人工智能领域优势的科研团队、企业团队以及制造业场景供给企业紧密结合,集中力量支持主流通用工具大模型研制,支持大模型向制造业企业开源开放。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主流人工智能企业共同建设技术开源社区,形成良好的软硬件技术生态。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委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技术更具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的机制更加灵活完善,科技创新的环境更加科学高效,才能为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当前,科技创新供给面临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优化升级对接不到位的问题,需要真正融通政产学研,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有效提升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建议:
从体制机制设计上布局产业落地环节,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国家实验室为例,探索“一对一孵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可以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让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技术承接应用者作用。
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文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尊重和重视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议:
完善政策措施,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强化竞争导向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提供稳定预期,尤其是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激发地方创造活力。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引导地方将产业政策聚焦于技术和产品创新。
打造新技术路线引领技术生态和供应体系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大规模市场和多样化应用场景优势,开辟新质生产力新技术路线,在新技术领域形成中国与全球相互深度嵌入、多赢的研发和供应体系,推动形成新的全球工业文明生态。
加快高成熟度和高准备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准备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使之尽快成为继传统产业之后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新动能,为消费者和企业树立中国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财富的信心期待。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潘碧灵委员: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建议:
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高地。高校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在专业设置方面,锚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应对气候变化、碳经济研究、清洁能源等新兴专业,加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
打造具备新质生产力研发的创新高地。高校要强化基础研究平台建设,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石墨烯、锂电池等新材料,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等新技术,碳经济、碳评价等新领域,深海探测、低空飞行器等新设备,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创新效率。
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转化的实践高地。高校要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加速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集聚,在推动形成创新合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高校优势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下沉产业一线,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悬榜—揭榜”合作模式,找准研究切入点,牵引一批课题、师生、平台和成果,围绕高校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高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源高地,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委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朝着更加创新、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带来了生产方式和整个业态的深度调整,对各行各业提出了绿色转型新要求。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此建议: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通过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建设以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并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
同时,强化需求和应用场景牵引,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技术成果在项目中使用。企业要按照新型工业化路径要求,不断推进自身创新,并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聚合资源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融合应用,持续激发绿色可持续增长新动能。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