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银器特展亮相蓉城

发布时间:2025-01-11 00:02:28 来源: sp20250111

“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现场。 成都博物馆供图

南宋菊花金碗,彭州市博物馆藏。 成都博物馆供图

北宋满池娇纹金梳,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成都博物馆供图

“过年看到这些金光闪闪的文物真让人开心呀!”“惊叹于古人对美的精细诠释。”春节期间,四川成都博物馆的“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掀起观展热潮,收获许多观众好评。不少身穿古装的姑娘在展厅中拍照,与精美的宋韵文物共同组成亮丽的景观。

此次展览由成都博物馆、易县文物保管所、易县博物馆主办,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彭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荟萃了河北易县与四川彭州等地出土的宋代金银器、玉器、琥珀制品等共计324件(套),展现了两宋时期高超的金银器工艺水平与形制特色,彰显宋代生活风尚与审美意趣。

易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历史悠久。1986年,易县大北城出土了一批北宋窖藏金银器,数量大、品类多、质地精,兼具宋辽风格,十分难得。

彭州,古为蜀国之地,有“小成都”之称。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彭州市西大街发现了迄今所知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宋代金银器窖藏。这些金银器保存完好、形制精美,代表了宋代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展览第一单元“青玉案——桌案上的宴饮生活”,呈现了宋人桌案上造型优雅的碗、盏、杯、盘等,映照出生活的富足和宴饮的欢乐。

宋人好花,在举行宴会时,常以清雅好香和时令花卉点缀。他们将对花卉的喜爱投射到金银馔器之上,将器物制成各种花卉形,如菊花形、葵花形、荷花形、梅花形、芙蓉花形等。

宋人钟爱高雅淡洁的菊花,菊花碗是宋代金银器中最常见的器形之一。彭州出土的菊花金碗,造型与纹饰巧妙结合,整体像一朵傲睨风露的金菊。碗圆唇微外侈,口呈多曲形;弧腹,呈凸起的菊花瓣形状;圈足为菊花蕊形状。碗心饰一圈形花蕊,花蕊四周的花瓣刻划叶脉纹;近口沿处饰一周凹弦纹。碗足外壁錾刻“绍熙改元舜字号”,表明这件金碗制造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

彭州出土的一对葵形盏,仿蜀葵之形,盏心錾刻的花中花和中心凸起的花蕊均鎏金,盏口及花瓣之间分别用缠枝石榴、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等组成装饰带。专家认为,盏心的花中花应表现蜀葵之“檀心”,花蕊高耸正是蜀葵的特征之一。

宋代衣饰,修身适体,典雅精致。展览第二单元“念奴娇——妆奁内的金翠明珠”中,既有玉孔雀衔牡丹鎏金银脚簪、梅花纹鎏金银梳、金缠钏等女性装扮之物,也有桃形鎏金银带銙、鸟与荔枝金冠饰等男性佩戴之品,折射出千年前人们对美的追求。

宋代男女盛行插梳,梳齿插在头发内,金银梳背隆起在外,成为耀眼的装饰。易县出土的满池娇纹金梳为虹桥形梳背,两面纹饰相同,由连珠线隔成3道图案带:正中梳脊一道为鱼子地上饰缠枝莲,5个孩儿在莲花上坐、卧、嬉戏,莲枝末端有两枚慈姑叶;左右两道纹饰相同,也是鱼子地上缠枝莲,中间莲花上有一对同心相向鸳鸯,两侧依次为莲花比翼鸳鸯、莲花展翅水禽、莲花莲蕾、慈姑叶。梳背下缘内折,作仰覆莲瓣,一侧与梳齿相连。

“澶渊之盟”订立后百年间,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愈发深入。

展览第三单元“定风波——民族间的交流互融”主要展示易县大北城出土的金银器,福州同天节银铤、英州军资库银铤等是宋辽边境贸易和民族交往的实证,剑环式双凤纹金饰、水晶葫芦串珠等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易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剑环式双龙纹金饰,正面主体纹饰为双龙戏珠,卷草般的波浪间隐现螺贝,边缘饰连珠纹和如意卷云,两侧各有一对小孔。双龙戏珠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这件金饰上的宝珠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其飞速旋转之态,左侧之龙返身回环的长足探出利爪勾住龙尾,是辽代龙纹的流行式样,右侧龙形也与辽墓出土文物上的纹饰相近。

金穿玉摩竭戏珠耳环也是融汇不同文化元素的精品。耳环上部的金饰造型为一束花叶上的蜻蜓,具有鲜明的宋代风格。耳环下部由白玉碾琢成摩竭戏珠形。摩竭为佛教圣物之一,来源于印度神话中的动物,摩竭戏珠图案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